温故年画几代人的年味儿记忆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1203/4737939.html

从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红红火火的“老鼠嫁女”,到寓意丰收的“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每至年关,年画,作为春节传统的民俗文化之一,在点染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辟邪的愿望。这些年画作品,承载着人们朴素的信仰,是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想象力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品。年画所展现的,又不仅仅是一种民俗艺术,其间不但反映了社会变革中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活动中表现出的时代风尚和社会习俗,更诠释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中华文化恒久不变的传承。

年2月1日,西单区油房胡同居民委员会主任白秀文和委员们到军属李春奎老太太(左一)家去慰问,并送上春联和年画。李祖慧摄

年1月1日,王府井的街头年画展览吸引市民驻足。于文涛摄

年12月1日,怀柔县琉璃庙公社的社员在选购年画。王力加摄

定格火红年代的新人新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于年11月23日批示同意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新年画已被证明是人民所喜爱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现在春节快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各地文教机关团体,应将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今年文教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指示推动了新中国初期国内美术界创作年画的高潮。这一时期的年画,着重表现了获得解放后的各族人民崭新的、愉快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族人民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民主生活的新气象,展示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新风貌。(年5月18日《北京日报》17版,《新年画见证新中国初期的新风貌、新气象》)

这篇寻根溯源的报道,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其时,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透过年画,一帧帧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发展剪影被定格:表现工业生产的《新高炉第一次出铁》《第一个成品》,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合作社的援助》,反映农村生活新气象的《赶春会》《比我们的梦想还要美好》,以孩子们生活为题材的《少先队员放飞和平鸽》《游动物园》……这些年画伴随着全国人民兴奋喜悦的心情被张贴进千家万户,成为新春佳节之际辞旧迎新的必备品。

年1月20日,《北京日报》4版

据本报年2月18日3版《新旧年画》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年画的变化、进步之快是无法形容的。一张年画的发行量往往达到几十万以至几百万张。这些年画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新生活和新的思想品质,不少反映生产建设、祖国新面貌的年画使人看后觉得振奋异常。风格是传统的,气象是崭新的,如齐白石、于非闇、陈半丁等许多国画大师的作品也都彩印出来,“这样的新年画群众怎么能不喜爱呢?”

的确。那些年,临近春节,年画的内容介绍、售卖资讯、展会信息总会见诸于报端。例如本报年1月24日2版的《二十五万人参观年画展览会》就曾报道:新年前后,本市各区文化馆、文化站和新华书店北京分店联合举行了年画展览会。城郊区的展览会场一共有二十六处,参观的职工、农民、城市居民和少年儿童已有二十五万人。在鼓楼举行的展览会,每天平均有一千人以上去参观。

年1月23日,《北京日报》4版

这些新年画,记录着社会的风云变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很多人一边看一边说:“这些画好,画的都是现实的事。”在年画《江姐》《红岩人物》前面,经常围满了农村知识青年和中小学生,他们一面一幅一幅地念着画上的文字,一面热烈谈论。人们在欣赏年画中,不只是满足于每逢春节买几张花花绿绿的新画儿、把屋子打扮一下就行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能看到表现新时代的新人新事。(年1月23日《北京日报》4版,《社员评年画》)

随经济发展一度让位于挂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上,新生事物——挂历,渐渐崭露头角。据本报年12月29日2版《农民需要中堂画市民挂历选高档》报道,“今年本市年画销售量比去年少了一百多万张。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审美要求也有了变化。过去住房差,买了年画当墙纸糊,一贴贴满墙。现在盖了新房,雪白的墙上画贴多了反而不好看。因此,农民现在要求购买每套一元至三元多的高档中堂轴画、四条屏、横幅轴画等。这些画挂在家里既雅致又有气派。在城里,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外国名画、中国名画、外国摄影风光等欣赏价值较高的挂历,较受顾客欢迎。”城乡家庭对年画的审美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色调淡雅的画面更为人们所喜爱,譬如以竹子为题材的中堂画《清影翠竹》,以马为题材的《双马图》《八骏图》等深受群众欢迎。适于挂在沙发后面墙壁上的横三开年画销售也很快。(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2版,《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新年历新年画新颖精美》)

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年1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但国人对于年画的情怀其实一直都在。本报年1月18日2版刊登了一封题为《盼望年画丰富多彩》的读者来信:“编辑同志:我很喜欢年画,每到新年、春节之际,我都买上几张贴在屋里,以调剂节日气氛,精神格外愉快。可不知为啥,近几年来,市场上能见到的年画,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不能尽如人意。前几天我到昌平南口新华书店去买年画,一看,传统画寥寥无几,现代画的内容不丰富,种类少、颜色单调,一点儿也不吸引人……我想,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摆设应有尽有,逢新年佳节,若再增添几张颜色鲜艳的年画,不是锦上添花么?盼年画更加丰富多彩。”

变身CI明星和收藏珍品火遍全国

在北京商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CI(“企业形象”的英文缩写)设计蔚然成风。年画,也由此变身成为一些企业的CI主角。据本报年3月25日2版《CI呼之欲出》报道,春节前,双安商场将一块面积达平方米的巨幅年画悬挂在营业楼的西立面上,给每位行人和驾车过往的司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幅画给商场带来了好运。它被作为春节一景,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时任市委商贸工委副书记的李甡,光从电视里就看到七八次。难怪他逢人就讲,这一幅画挂出来,做了多少免费广告,双安这笔账太划得来了。

年3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而在收藏领域,年画更是风光重现:“由于年画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