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电视剧人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大剧《人世间》,该剧以温暖现实的笔调,聚焦生活于江辽省吉春市“光字片”社区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以史诗性的视野,全面展示了至年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歌颂了基层百姓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勤劳正直的生命意志和伟大精神。这种饱含人文关怀和价值反思的主题内蕴与艺术表达,使该剧在满足观众娱乐、审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培根铸魂、化人养心的作用,实现了社会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经济效益的统一。

温暖现实题材书写人生况味

《人世间》将叙事时空锁定于中国年至年这一特殊时期内,全方位地展现了知青岁月、恢复高考、出国、下海、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以及反腐倡廉等与所有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创作者对这些与所有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并未囿于传统的英雄史观、伟人史观的表达框架,而是“下沉、下沉、再下沉”,将微小、微观尤其是渺小的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相勾连,以周姓人家三代人的命运来书写中国近5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奋斗史,尊重当下观众的接受心理并且努力与接受者达成最大限度的共鸣、共情。

作为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人世间》从多角度、多方位为观众刻画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关系,塑造了周志刚、李素华、周秉昆、周秉义、周蓉、郑娟、周楠、冯玥等多个家庭人物形象。而面对如此多的人物形象,创作者并未简单将之脸谱化、定型化、标签化处理,而是采用现实题材的创作手法,深入剖决了人物一体多面的性格特征和情感逻辑。

例如,父亲周志刚,他因女儿的不辞而别,一怒之下与她断绝关系,却又在春节前跋山涉水地看望女儿,并在路上不停向工友念叨“我们家里这三个孩子我最疼的就是我这姑娘,聪明、漂亮”。又如,被母亲视为“老疙瘩”的周秉昆,表面上默默接受了自己不如哥哥姐姐的事实,但内心却不曾接受命运的摆布和捉弄,理想和激情依然在其身上熊熊燃烧。这种细腻的人物形象刻画,刻骨铭心、真实而感动、温暖而坚韧,富有深刻的人性内涵并且焕发出强烈的人格魅力,让观众过目不忘。

不同于许多同类型电视剧,《人世间》在时代洪流中呈现家庭变迁,并不是为了通过呈现三代家庭的阶级僭越和财富增长过程,向观众奉上幻想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坚持现实题材的原则,对“不如意事,事常八九”这一伦常道理,进行了影像化的注解。

例如,周秉义虽然通过个人不断地努力,从一个渺小的建设兵团文员成为了受人敬仰的领导干部,但内心却又无法留下子嗣的遗憾;又如,周蓉虽然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奔向贵州山区,但到头来还是陷入了婚姻破裂的窘境。这些脱离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包装的人生百态,尽管略带苦涩,但这实际上才是普罗大众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式家庭五十年变迁沉浮的生活史诗。

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表示,《人世间》是一部厚重的百姓生活史,希望这部剧向观众传达一种关照现实的力量和温度,不论是对普通人的描摹和刻画,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反思,能让观众产生共情。该剧正是通过这种现实题材的书写,呈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实现了与最大层面观众的深层次共情与共鸣。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并未止于对冷峻现实的单向刻画,而是通过温暖现实的创作手法,质朴、细腻地呈现出了苦中带甜、苦中有乐的人生况味。正如李路所言,“温暖是永恒的主题”。

可以看到,电视剧开头部分,周母虽然内心清楚处于离散状态的一家五口难得团圆,但每年春节她还是会满心欢喜地张罗家务、备好佳肴等待家人的归来。又如,周秉义面对爱情和事业的抉择时,虽然深知郝冬梅的家庭“成分”问题会影响自身的事业发展,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与她在一起。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达,使该剧具备了情感的温度、深度与广度,从而让在直面现实的同时,又得到心灵、情感上的抚慰,产生了一种别样的、迷思的历史温度。。。

在重现历史中重建社会价值

众所周知,史诗类电视剧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再现,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向观众呈现特定时期的历史社会文本,同时也是为向观众传递镌刻在历史中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因此,经由历史重现,向观众传递优秀、正确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是史诗类电视剧创制的应有之义。

但纵览过去风行一时的电视剧,不难发现,许多荧屏上自我标榜“史诗”类的电视剧的价值和内核,往往与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以“史诗”进行包装的“宫斗剧”,其文化本质主要是男尊女卑、严守“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观,其价值基础则是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

这种扭曲的价值规范和意义逻辑,不仅影响许多人对历史的想象和现实的认知,甚至歪曲了其价值和思想观念。而《人世间》却将社会价值、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意图在历史重现的过程中,对观众的思想价值进行正向引领。

在苦难中昂扬向上,是《人世间》所传达的重要价值。在编剧王海鸰看来,梁晓声的原著小说作为严肃文学,写底层工人比较多,为底层人呐喊,色调也是钢铁式、铅灰色的。她在和主创团队讨论后,对剧本创作达成共识调整为“温暖的”“明亮的”“希望的”,能展现50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底色。

剧中,虽然周家三兄妹都成长于贫穷、落后,在外人看来“好女不嫁”的“光字片”,但这种物质匮乏的成长环境,却催生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正如剧中周秉昆所言:“幸福啊,得靠咱们自己,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可以看到,三位主人公虽然命运多舛,但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周秉义和周蓉在高考恢复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进入校园,最终实现了个人梦想;周秉昆,尽管成绩不曾优异,但面对生活的重负,却毅然选择抛弃“铁饭碗”,“下海”开书店、餐馆。这种境遇转变的描写,不仅有效彰显了个体生命的坚韧品质,也凸显了自强不息的崇高价值。

除此之外,《人世间》还试图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事业观。不同于“宫斗剧”中以“名利”为导向的价值内核,《人世间》向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事业观。

例如,作为老工人的周志刚,在面对山体透水的难题时,毅然选择冒着生命危险解决问题,而当受到嘉奖时,却选择缓步离开。又如,蔡晓光本想“托关系”将周秉昆“安排”到酱油厂最轻松的的味精车间,但这却受到了曲秀贞的阻挠,致使周秉昆被“发配”到最脏、最累的出渣车间。对此,周秉昆非但没有感到不满,反而觉得“年轻人嘛,吃点苦也无所谓”。

这些情景,不仅有效展现了人物的担当,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重要的是,经由这些情景传达出来的事业观念,与今天社会倡导的脚踏实地的奋进精神一脉相承,形象地传递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进而为观众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引领。

这也是原著作者梁晓声所期盼的,即影视化后的《人世间》能向4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添砖加瓦的各类人物致敬,尤其是底层的、坚韧的、普通而又坚持做好人的人致敬。

秉持工匠精神走向创作高峰

作为一部中国式家庭变迁的生活史诗,《人世间》尽管没有强戏剧化冲突、强情节、强节奏,但却通过平实的影像、质朴温润的视听语言和娓娓道来的情感表达,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据统计,该剧自1月28日开播以来,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93%,最高收视份额达9.78%。而该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传播效果,除了影片的表达契合了观众的心理、情感、审美、价值需求,影片的主题契合了节日“合家欢”的氛围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创作团队的工匠精神为影片的品质提供了保证。

据悉,为了给《人世间》营造真实感和年代感,剧组主创从剧本筹备就历时三年多时间,对剧中每一个年代,每一个人物的经历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随后,创作团队在为期六个多月的紧张拍摄中,辗转长春、哈尔滨、辽宁、北京、深圳、贵阳等地拍摄,只要外景有的,就绝不进棚。细节为王,细节制胜,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

可以说,《人世间》创作和制作对细节把握非常“苛刻”,大到木材厂、酱油厂、土炕平房等各个时期的历史场景,小到周家的内景中居室安排、墙上挂的照片、宣传画、门上悬的帘子、盖布,乃至厨房的锅碗瓢盆篦盖勺的样式,都极力与北方环境下的年代原貌相吻合,从细微处透出浓浓的年代感,从而让观众获得了历史的“临场”体验。

剧组还准备了很多旧物件,搭建了大概一千多平的道具库,比如像老海报、旧挂历、老衣服,争取让观众一看到就“梦回”那个年代,使得“道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富有穿透力、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审美呈现。

诚然,《人世间》在艺术表达上,仍存在些许瑕疵,些许段落有待细细推;但无论如何,正是《人世间》在创作、制作上的工匠精神,让观众得以透过《人世间》领略50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看到特定文化环境中情感和生活的表达,获得精神和思想上的洗涤与滋养,进而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由“高原”走向“高峰”的一个标志性文本。

饶曙光: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十八)

高尚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编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