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吕联森散文疫情下的清明

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

这是一个有稿酬的网络微刊,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环球经典文学

鲁坡文学社

第期

Qing

Ming

疫情下的清明节

作者:吕联森

谁能够料到,疫情下的清明节,又是这个样子。

父亲三周年时,那时老家疫情还不算太严重,可不巧的是大雪封山,家人便约好清明节再去拜谒。谁知,这该死的疫情,又限制了人们的出行。父亲忌日那天,姐夫执拗地独自驱车去祭拜,大雪硬是把他挡在半路,姐夫只好面朝西方,在雪地里印下晚辈的追思痕。远在冰天雪地的我,也只有趴在自己的美篇里,在模糊视线下反复回看萦绕着刘和刚《父亲》歌曲的纪念文章。惟此祭奠。

清明节小假里,守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屏幕上敲出我故去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点点滴滴。

奶奶最先走的。她是裹小脚的,印象中非常爱干净,每次换缠脚布时就把我们从屋里撵出来,说是怕熏着我们。小时候不懂,现在我觉得,应该是奶奶不想让我们看到那双裹得畸形了的小脚吧,毕竟那里留过童年时痛苦的缠脚记忆。奶奶平时很严肃,但对我们这些孙儿还是挺亲的。奶奶虽然小脚,但是干活利索,到老时身板也挺直溜。奶奶很少生病,离世前是由于一次意外摔导致偏瘫。最遗憾的是,那年毕业后在外地等候分配工作,家人没能及时联系到我,错过了和奶奶做最后的告别。

爷爷小我奶奶七岁。爷爷走在奶奶后面。爷爷对我的成长影响挺大。记忆里,家里凡是能看到的旧报纸杂志(比如《红旗》),爷爷总能够颠来倒去看好多遍,还一字一句地读出声来,不认识的字就问还念小学的我们。爷爷戴着老花镜看报的样子还是挺有派,俨然一个老学究。那时候春联都是手写的,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没有摸过毛笔的我,在爷爷的鼓励下居然写了好几年春联。关键是他还指导我“要写的厚实大气”。也许就是爷爷的鼓励,才让自己爱上了毛笔字。爷爷是村里的掌印人,每次拿着木制的大印,领着我到村里的粮仓里盖印。小时候不懂得,觉得就是一份工作,现在看来,村官们让爷爷盖印,绝对是对他的一份信任,认为他是老实规矩人。

印象中爷爷很少凶我们,即使我们犯了错。比如,学校搞勤工俭学让学生交烧火柴、农家肥,我们完不成任务就“偷”了爷爷辛辛苦苦攒下的柴草和肥料。爷爷知道后,面带平和地嘟哝一声“灰狗的”就算完事。再比如,我偷偷把他的撵毛线木棒子反方向转一下,毛线越撵越松;趁他不注意,我拽一下他的八字胡子;偷喝一口他的酒。这些不着调的行为他总是一句“灰狗的”就算原谅了。上大学报到那天,是爷爷亲自送我到学校,那个考大学不容易的年代,他觉得特自豪。

以前写过几篇纪念妈妈的文章,要回忆的太多太多。今天记下几个印象深刻的小事,感恩妈妈的有识教育。上小学时,记得第一次老师要求背课文,我有点胆怯怕背不下来,犹豫着不想上学。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地狠狠教育了一番。当时我在家里的窑洞大炕上,妈妈手拿笤帚,冲着我说:有啥了不起,一篇课文就难住你了?别人能会背,你就能背。后来的上学经历,妈妈更多的是鼓励,说我能够坐得住。妈妈是初小毕业,那个年代,也算是有点文化的。我家有本四角号码字典,妈妈有板有眼地教我怎样查字典。“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为零”。这个口诀是妈妈经常教我们的,那时学校并不教这个内容。那时候非常高兴,我居然学到了学校里没有学到的知识。

妈妈的算盘打的好,干活精干利索,又有点文化,自然是村里现金保管员的不二人选。我家窑洞后墙右侧的大红柜里,有个神秘的小木盒,放着村里的日常流动资金和小账本。小木盒是带锁的,但印象中锁头就没有锁过。妈妈后来经常说,我们姐弟从来没有动过那个盒子,那个装着可以买好多好吃的的钱盒子。妈妈管着这个村里“现金库”的时候,从来没有出过一点差错。现在想想这事,大概就叫信任吧。村里信任我妈妈,妈妈信任她的孩子。妈妈的影响不止我们,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带孙子时,妈妈不仅仅是做好吃喝拉撒睡这些日常事,她还学会了不少的儿歌和一些简单的唐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妈妈用的是方言,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孙子后天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妈妈很擅长激励教育。一次在和我儿子翻看北京著名建筑挂历时,指着王府井饭店对她孙子说:我孙子长大后带奶奶去王府井饭店看看。就是这句有意无意的话,让我儿子记住了。后来,儿子上大学后,还真在一次机会中,带他奶奶在长安街看了看王府井饭店。老一辈的一句话,对后代该有多大的影响啊!我在陪伴妈妈最后的弥留之际,聊起这些,妈妈疲倦的眼神里透出挡不住的幸福泪花。

说说父亲吧。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每每想到父亲,我思绪最多停留在他那一大摞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证书上。父亲重病期间,还兴致勃勃地把他收集整理的那些宝贝拿给我们看,我们一本一本地细翻细问,岁月的痕迹里留住的是父亲多少年兢兢业业的足迹,有远近十里八乡老百姓储户的认可,有工作同行和领导的佩服,认可他对农民老乡们的耐心和公正,佩服他对工作的较真和生活自律。在单位工作时,父亲看不惯上面下来的头头脑脑的吃吃喝喝,更不愿意做阿谀奉承的事情。父亲的这些“毛病”“缺陷”,个中得失不得而知,但我们做子女的,从父亲的这些“遗传密码”中,我们受益多多,福报多多。父亲的倔强里,性格因素固然有,但他那份朴素的忠诚敬业正直素养里,占比更多。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乎那些红本本证书。

在我的学习上,相比较妈妈好像父亲过问并不多,但有一次影响极为深刻。父亲属于话少的那种。记得我上初中时,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家后,一本正经地和我说,我们的数学老师(应该是宋老师)说了,我最近的数学成绩下降了。仅仅就这一句,多了没有。也就是这一句少的不能再少的一句话,让我心理特别紧张和内疚,感觉对不住父母。往后嘛,数学成绩自然有改观,但父亲再没有提起过,也许,他知道他说的管用了,不用多说。再一个例子。一次父亲拿者一个证书,证书内容是毛笔写的(记得是一个姓胡的公社秘书)。他和我说,你看人家这个字写的多好。就一句,没有其他。我看了看,感觉是好,也没说什么。当时,我知道了父亲挺重视写的好这个事。父亲平时话是少,但他喜欢和我通信交流。上大学那会,书信交流还是主要工具,我从父亲工工整整的来信中读出了一个当父亲的对儿子的期望,尽管语言不华丽,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满满是正能量,说说家庭琐事,更交待一些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让我受教很多。也正是书信交流,弥补了父亲平时不爱说话但不耽误对子女的爱的缺憾。但特别遗憾的是,在我职业生涯的南来北往辗转中,父亲的书信连同我的一些曾经保存的个人小东西,忘记丢失或藏在哪里了。好在父亲的那些孜孜教诲和含蓄感情已经深深烙在了我心里。在这个“言而无信”的时代,我对书信情有独钟,大概缘于那个和父亲通信的时代吧。

清明节是个回乡祭奠故去亲人的时节。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之林区进入森林防火季,所以就连就地“遥烧”(烧纸)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请爷爷奶奶父母亲原谅吧!用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表达我的追思,感恩父辈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

天堂有爱,人间值得!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环球经典文学团队

顾问:鲁坡影摄全球冯志海王世华空也静

总编:红玉

副总编:绿洲卢建民青竹

主编:萧然

编辑:烟雨江南中国梦唐宁

主播团:李大国龙雨辰乔楠大海刘路平潘玉国李兴浩青春不散场瑞姿书馨青青妞妞海棠依旧竹林听雨梦幻天使润雪文文一一小卜紫竹徐帅日月无私照包永红肖洪格尔夫朴树繁花善良白颖

投稿须知

1、总编;主编。

2、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