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数九教育看潍坊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到了三九时节,旧日熟悉的谚语,再次在耳边回响。虽是寒冷天气,心里蓦然涌起了许多的暖意。小时候,跟着大人一句一句地学,玩游戏时,有模有样,一句一句地唱,欢声笑语,和着树梢上呜呜的风声,点染着小村里独有的安宁、祥和。现在的孩子,好像不怎么知道这些了。旧时的黄历只有老家的年集上还能偶尔见到,老式的日历本,躲在了墙角,就连几年前流行的精美挂历,也已经不见了踪影。习惯了手机里的时间和日期,见惯了网络上大肆渲染的各种洋人的节日,那些父辈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似乎都已成了遥远的过去。有时候,回到老家,从老人的口里,还能听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可是在城里,这些原本生活中的常识,早就湮没在新的潮流里。从冬至时,数九就正式开始了。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节气。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为了度过寒冷而枯燥的冬天,古人生出了许多的念头,既是游戏,又不乏文雅之气。就是普通的人家,也纷纷效仿,书香气韵,成了冬天里一抹独有的时尚色彩。有一种习俗叫“画九”,流传的比较广。古文里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种方式,更为闺阁女子喜欢,既能消得素日寂寞,又合乎书画雅意。一枝淡梅,和着心事,每日在绢帛上绽放,也是在心里盛开。窗前凝眸,栏杆独倚,琴声一曲,在这数九寒天,平添许多清雅气息。后来,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这样的场景,连想象里都有许多的诗情画意。窗外雪花飘飘,墨色的背景上,涂写着纯白的诗句,雪地上万物一片纯粹。窗内凭几临书,点画中勾勒春意盎然。如此雅致,就是平常人家,也一样可以在茅屋中体味得到。日子走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许多的习俗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可一些新的东西,又在暖暖的炕头上、炊烟里产生。记得小时候,数九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日子。打石板,弹玻璃球,跳房子,打尜,围着爆米花的火炉捉小鸡,早早地跑到村里空地上等着看露天电影……有时候,跟着爷爷认真地打着算盘,一遍“小九九”打下来,数对了,会得到爷爷的夸奖,数不对,再在爷爷的督促中重新打。“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九九八十一。”虽不是“数九”歌,依然有别样的趣味。爷爷坐在煤炉边,把炉火捅得旺旺的。呼呼的火苗声,抵消了外面呜呜的北风声。有时候,爷爷会在炉边烤个地瓜,或是烤个玉米,那种甜里带香的味道,惹得口水悄悄地流在嘴边。阿黄摇着尾巴,围着我转来转去,我拍拍它的头,说,急什么,还没熟呢。阿黄听话地坐在地上,伸着舌头,瞪着眼瞅瞅我,再瞅瞅炉子那边。奶奶把晒干的玉米堆了一炕,拿着爷爷准备的木锥,顺着玉米的纹理,一下一下穿着,黄黄的玉米粒,金闪闪的,在苇席上滚。和奶奶一起剥玉米,总会缠着奶奶讲故事。奶奶不识字,可知道的故事很多。丑闺女被狠心的爹娘推下了深沟,奇迹般地生还后,过上了富足的日子,让爹娘多了许多的懊悔。勇敢的小伙儿,射大雕,探深洞,救下美丽的姑娘,成就一番美满姻缘。智慧的邻人,葫芦瓢扣着灯,一碗黑狗血,破了妖精的法术,还一家平安……奶奶的故事,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天地,那些善恶美丑,悄然种在了心里。奶奶会剪各种各样的窗花,双飞的燕子、威武的麒麟、仰着头的公鸡、弯着角的绵羊、盛开的牡丹、含苞的春桃……大红的窗花,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映得屋里都红彤彤的。奶奶说,等你长大了,娶了媳妇,给你剪一对戏水的鸳鸯。我笑,奶奶也笑,小小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美丽的憧憬。阿黄从外面进来,“汪汪”叫了两声。外面的风匆匆地掠过树梢,响亮地吹着单调的口哨。屋子里,暖意融融。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东西离我们远去了呢?城里的日子比村里匆忙了好多,手机、电脑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就连小孩子也一样迷恋在游戏的世界里,那些曾经的雅致,悄然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有时候,难得午后片刻的闲暇,一杯清茶氤氲的氛围里,偶然触碰到旧日的情怀,竟然泪眼迷蒙。我们自然不必再像古人一样临摹涂画,也不必再模仿古人的风雅,但那些生活中充满韵致的东西,和那些韵致里面浓郁的文化气息,却足以让我们日渐空虚的心受到熏染,免得让世俗的风吹走了仅存的一点古意。过去的故事虽然古老,那些骨子里浸润着的文化内涵,仍然可以让我们细细地思考,久久地回味。孙树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