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民群众,当好书法艺术传播者

作者:杨海昆

导读:

今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一场关于“文艺究竟为什么人服务”的讨论时至今日仍被提及并引发思考。这段经典的讲话,从根本上捋清了人们的文艺工作者应扎根于人民群众从事文艺创作工作的根本思路,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持续发酵,教导着他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想人民之所想,盼人民之所盼。

中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与陈国华合影

年7月,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北京文联”)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文化耀和田”——北京文化文艺志愿者和田行活动上,年过六旬的书法家陈国华首次踏上了新疆和田这片令他神往多年的沃土。7天交流期间,他不断为当地各族群众挥毫泼墨,并勉励他们要快乐生活,踏实工作,好好学习,要为民族团结,为祖国繁荣发展献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以笔墨为器,践行着国家的文化润疆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陈国华(右一)在新疆伊犁文化润疆会上赠书法

陈国华(左一)在新疆和田文化润疆活动题赠书法

乡情塑身

陈国华出生在江苏南通市刘桥镇的一户小农世家,在家中排行老二,父母都是善良朴实的庄稼人。年幼时,陈国华的父母为了能给家里多创收,聪明好学的母亲学会了扎鞋底、纳鞋帮,常常把做好的布鞋拿到集市卖;父亲则收了辆二手自行车,农闲时靠着蹬“二等车”接送客人,赚取一些额外的微薄收入。

一天,当父亲听说镇政府新成立了运输站,便报名充当了一名搬运工人。虽然他只念过四年的私塾,却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真诚待人的品格,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和信任,靠自学在运输站成为一名会计员。尔后,陈国华的父亲又帮助运输站组建了起吊安装队,拓展了新的业务,最终镇领导破格提拔他成为运输站的副站长。

童年时,父亲常常跟陈国华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以便在社会上更好立足,多为家乡和社会做些事情。”尽管孩提时的陈国华还不足以理解其中的要义,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认同父亲的教诲,并时常借此鞭策着自己。

陈国华(右二)为北京援疆指挥部赠书法

南通滨江临海,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历史上受到江海平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传统底蕴根基深厚。南通是我国著名的风筝四大产地之一,当地的板鹞风筝以其硕大简朴的造型和独特的哨口设计闻名天下。而陈国华所出生的刘桥镇,也先后走出了包括像刘嵩樵、宋问渔等近现代知名教育家和书画家等名仕。

受到家族影响,陈国华自五六岁起,便跟随自己的姨爷刘汉基老先生练习书法。刘汉基是新中国成立前江南一带颇有名望的私塾名仕,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地方教育工作,文学功底扎实,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无论谁家有事需要立契约或写状子,都会热心帮忙。

起初,年幼的陈国华喜欢站在身旁观察伏案写字姨爷看其研墨、运笔,一待就是半天。后来,姨爷发现了陈国华的举动,便开始手把手教他运笔,先从点横竖撇等偏旁部首练起,并找来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古代名家字帖逐字临摹,姨爷告诫陈国华要持之以恒,不可糊涂临帖。

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买不起笔墨纸砚,陈国华便找来几块木板,自制沙盘,用铁棍为笔,反复在沙盘上临帖。据陈国华回忆,由于当年常用“铁笔”练习,自己的臂力和腕力得到迅速提升,很快便实现了运笔自如,这也为后来改用毛笔和宣纸练习,奠定了坚实基础,真切体验到“力透纸背”的魅力。

当同村的孩子还在追跑打闹、割草喂猪的时候,陈国华已经开始每天蹲在沙盘前,手握铁棍临摹名家墨客的作品了,且每天坚持三四个小时,从未间断,这也为其奠定了一定的“童子功力”。

然而,与每个热衷文化艺术的孩子一样,幼小的陈国华也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走出村庄,到大城市去走走看看。直到有一天,他的堂叔带他到上海探亲,这才算圆了他的城市梦。

陈国华(中)为获奖学生颁奖并赠书法

与那些首次来到大城市,对现代事物有所惊奇的外乡人不同,时至今日,令陈国华记忆犹新的还是他在上海南京路上,走进古玩商店“朵云轩”的情景。店内陈列的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和名人字帖,就像带有强磁一般,让幼小的陈国华难以踱步、流连忘返。

堂叔看在眼里,决定为他购买几本字帖作为随行礼物。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陈国华仍清晰地记得,在堂叔购买的字帖中,有一本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行书作品,这让他至今受益。

父亲的孜孜教诲,以及自幼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坚定着陈国华研习书法的信念,亦决定着日后的持续发力。

笔情聚气

多年沉浸于书法,让陈国华逐渐理解了“字如其人”背后的含义。他常常感慨:“一个人如果字写得漂亮,就如同拥有了通向彼岸的通行证。”通过书法不仅能够结交各路好友,还能得到老师和领导的信任。

中学时代的陈国华品学兼优,加之有擅长毛笔字的技艺加持,学校的老师们总会对他“网开一面”,常常安排他出黑板报、刻钢板等与宣传相关的工作。而善于观察生活的陈国华,习惯于从细节捕捉有利于书法研习的点滴窍门。

一次,他到一位远房亲戚家中作客,当听说亲戚在当地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善于坚持用毛笔字为病患开药方后,他便主动提出了收集药方的请求。攀谈中,这位远房亲戚发现陈国华在日常练笔中存在的薄弱之处,便开始从毛笔字的框架结构、汉字的章法入手,以颜真卿的名帖为纲,为其逐字临写,其间还传授了如何使用毛笔的中峰、侧峰,乃至如何使用墨汁、宣纸的折格方法等综合技巧。

陈国华(右二)为西藏边防哨所官兵赠送书法

远房亲戚被陈国华刻苦认真的求学精神所打动,临别前向其赠予了:“心正则笔正,习练书法要有厚道善良之心”的谏言,并鼓励他要博览群书,知识的储备方可为书法添枝加叶。

年,陈国华考入南通县(编者注:即现南通市,下同)文工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开启了边习舞边演出边弄墨的艺术生活。在集体大家庭中,他像海绵一样,从身边那些多才多艺的同事身上学习新的本领,同时也在细节中寻找与提升书法技艺的启发。他发现团里有两位字幕员的毛笔字写的很漂亮,便主动出击拜师学艺。文工团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团员们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使陈国华备受鼓舞。

陈国华继承了母亲聪明好学的优点,很快便掌握了舞蹈和民族唱法技巧,成为文工团里颇受欢迎的青年演员代表。尽管这四年的文工团生涯颇为短暂,但他却始终认为,那里正是他起飞梦想的地方,多方位的艺术熏陶和训练,对书法技艺的提升功不可没。

年,陈国华离开了南通县文工团,并先后调入县农机厂、县二轻局、县人事局、县机械总厂、县铸钢厂、乡政府和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分别担任宣传干事、人事专员、团委书记、党办主任、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副乡长、校办企业主任和董事长等职务,多年主持宣传、党务、人事、工会和校办企业管理等工作。其间,尽管工作忙碌,但他却坚持练习书法,并利用书法特长结交挚友,为顺利开展工作疏通关系。他协助党委将企业宣传文化工作做得绘声绘色,为工厂和企业做到了天天有广播、周周有报纸、月月有板报的文化生活。

在担任南通县铸钢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期间,陈国华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厂宣传队挖掘企业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政治觉悟,凝心聚力,使多年亏损的铸钢厂在一年时间内扭亏为盈;在担任南通县赵甸乡人民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乡长期间,他在3年里将蹲点负责的两家乡镇企业扭亏为盈,并建立了9家福利企业,由他参与的两个科技项目亦获得了江苏省科技金鹰奖。

陈国华(中)为台湾市民迎新春送福赠书法

在那段改革大潮吹遍神州大地,各处一片欣欣向荣的岁月,陈国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毛笔、宣纸和笔记本带在身边,白天工作,晚上练习。他常常把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和经历化成感想,记在笔记本上,在职业履历日渐丰富的同时,利用逐渐丰富的职业履历充实着自身阅历,并将其融会贯通在书法的研习和相关创作上。但他并不满足于专业现状,期待能向更高的境界努力,期许见到更多的国内书法大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陈国华在书法专业期刊上得知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班正在招生,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学习。为了进京求艺,陈国华在两年多时间里,利用休假多次辗转于北京和南通之间,在系统学习中有缘结识了一批身居在京城的国内书法家,其中就包括了拜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美术出版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传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画院一级画师张德育为师,认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我国著名书法大家刘艺为导师,并利用参加科班学习之余,多次向老师们登门求教,对其书法技艺提升给予了莫大帮助。同时,陈国华对书法的痴迷和求学精神也无不打动众师,刘艺大师为此还为其题写了《勤学》和《德艺双馨》。

中书协原副主席刘艺(左)为陈国华题赠《德艺双馨》

与此同时,陈国华也通过书法交流结识到一些赏识他作品,看重他为人的官员和学者,其中就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等,大家勉励陈国华要不断学习,向更高目标迈进。

人情传神

年对于陈国华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因工作调动的原因,他被调入南通市通州驻京联络处全面负责相关工作。在今天看来,这既是组织上交给他的一份沉重考验,也是命运为他开启提升专业技艺的另一扇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新的工作平台,陈国华有了更多机会,与众多大家进行专业交流,这是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艺术鉴赏水平也随之获得进一步提升。

在京工作期间,陈国华恪守驻京联络处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每天坚守工作一线,忙于疏通部委渠道和负责两地人员往来的相关工作,为地方项目在京的招商引资尽心尽职。由于驻京联络处的事务性工作过于繁杂,他鲜有固定休息时间,常常会工作到晚间,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间断过对书法技艺和理论的研习。

按照陈国华的说法,那几年他总结出了一套既不耽误工作,又能保证休息和练笔的科学作息统筹方法:每天无论多晚,回到住处便倒头就睡,在保证“子午觉”和深度睡眠的前提下,于次日凌晨四五点钟准时起床,泡上一壶浓茶,借助一日之晨的清醒开始练笔,其中也包括去完成那些早先已答应过别人的书法作品。

与此同时,陈国华所感悟的“字如其人”,也开始在此时加速成就他在事业和专业上的成功——书法已经成为他开展相关工作、疏通各类人际关系和往来的重要载体,他与诸多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因笔生情,因书法结缘,并就此成为工作和生活上的挚友。而这层特殊的人际关系,也反哺于他的工作,让相关项目的正常推进更为顺利。

陈国华(右)与他的海外学生

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让陈国华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国内书法界的广泛认可,屡获殊荣,而在此期间,陈国华也先后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其作品先后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军委八一大楼、钓鱼台国宾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重要部门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美、法、日、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艺术馆收藏。北京文联等专业艺术家机构,正式成为被业界、被国家和社会认可的人民艺术家。

但是,一直以来,陈国华无论走到哪里,仍念念不忘父亲的教诲。有几年时间,他总觉得自己在工作和专业上尽管获得了一定的成功,顺风又顺水,但心中却倍感寂寞,好似什么也没有做,没有为社会和人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

陈国华(中)为某武警支队题赠书法作品

陈国华认为,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人们内心灵魂的表达,书法的内涵博大精深,包含的学问是无穷尽的。书法家对于专业的研习,不仅要了解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一同融入血液,这既要求了人民艺术家要以身作则、勤于积累、扎根基层,更要创造机会走到人民群众中,让艺术为人民服务。

共情生辉

年,临近退休的陈国华退居二线工作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的研习创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此开始了真正的“北漂”生活,真正融入到京城文化艺术的圈子,成为了一名彻底的“北漂”艺术家。

在深度沉浸京城艺术圈后,陈国华每当看到比自己水平更高的艺术家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技艺、永不懈怠地持之努力时,便备受鼓舞。他深知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于是便重新审视自己,鞭策自己要以空杯的心态,加倍学习,向新的目标不断努力。

陈国华(中)与他的海外学生

由于在京工作多年,同时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和北京文联等专业机构的一员,近年陈国华经常受邀参加一些书法艺术交流的活动。他先后跟随北京文联到访贵州遵义、河北正定、云南普洱和西双版纳,并6次进藏参加“共话京藏情,同筑中国梦”文化交流慰问活动。随北京市台办赴俄罗斯和我国宝岛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无论在南水北调起始地、港珠澳大桥、渤海湾货运码头,还是乡下的田间地垄、雪域高原上的武警营房,都曾出现过陈国华挥毫泼墨的身影。

在一次进藏的活动中,陈国华托运的行李因故未能跟随航班一同抵达,失去了文房四宝的书法家就如同战场上的战士找不到枪杆子,拉萨市委宣传部闻讯后连夜为他购买了毛笔和宣纸。在外界看来相关准备工作就此完成,但陈国华却希望能够联系一位当地的篆刻师为其制印,因为他并不想让自己为当地群众现场书写的书法作品“不完整”,他亦不在意自己的作品会被受赠者进行售卖。

在参加各地的采风学习中,陈国华习惯边参观边做笔记,摘录看到的名句对联,有时来不及他就用手机拍下来,晚上回到酒店再做详细整理。他把对日常细节的积累视为创作源泉的动力。他会触景生情,在现场迸发创作激情,就此书写下与此情此景共融的书法作品。

陈国华(左七)在十堰文艺交流书画笔会郧阳专场题赠书法

当在河北正定新区考察学习时,他写下了“正气定乾坤,清风推新政”;当看到黄骅渤海新区几十艘万吨级货轮在忙着卸载货物,他写下了“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当在拉萨作客藏民家中品尝香美的酥油茶时,他写下了“兄弟手挽手,民族心连心”;当在湖北十堰参观南水北调工程起始地时,他写下了“同饮一江水,感恩守井人”。

年12月,陈国华跟随北京市台办赴我国宝岛台湾参加两岸艺术家文化交流活动,为加深两岸民众的情感交流,更好地交流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在出发前特地从北京荣宝斋购买了几十套印制有万年红的挂历,并题写了“恭贺新禧”“吉祥如意”“多福”“家和万事兴”“和为贵”“精气神”和“更上一层楼”等吉祥祝福的词句,随行囊一同背向对岸,并在交流现场直接赠送给当地的艺术家、儿童和老人。在高雄市举办的“北京特色周”活动上,陈国华还向前来出席活动的时任高雄市长韩国瑜先生,赠送了书写着“让春天从高雄出发”“惠风畅爱河”等书法作品。

此外,陈国华还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和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推动和传递中华书法文化。在年举办的“地坛庙会全球行·莫斯科之旅”上,陈国华与国内非遗传人一道向俄罗斯民众传播中华文化,他笔墨和书法演绎了传统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打动了当地民众,令他们拍手称赞,并向当地老人和儿童赠送了写有“寿”和“更上一层楼”的书法作品。

把自己和当地民众的共情,用恰当的诗词和接地气的表述作为创作动机,是近年陈国华书法创作交流的一大特点,他认为,这正是艺术家扎根基层,走进人民群众的最真切感受,好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精湛技艺的加持,更要有与人民群众的共情衬托,从而让书法作品蓬荜生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在时代的召唤和激励中,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国华与那些志同道合的,有着相同执着理想信念的人民艺术家们,在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创作激情,这种顽强的毅力不仅源于言传身教的教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来自于时代和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期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