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37号有家专卖挂历的小店,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店主金安光大爷在此销售各式纸质挂历已近40年,逐渐成为北京人关于挂历情怀的寄托,20余平方米的店铺被很多老顾客称为北京最后的挂历店。上世纪80年代初,金大爷开始在平安里附近卖书,起名“京华书店”,顺便也卖起挂历。后来书不卖了,但挂历还一直卖着。在金大爷的记忆里,他在30年前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有了一间固定的店面。金大爷说自己16岁起便进入工厂上班,后来因为工伤选择内退,“那时候有内退和‘下海’,我这是有伤。但我没辞职不干,选择内退,再后来就开始经营书店。”金大爷一边说,一边捻捻受过伤的拇指。卖挂历的40年来,金大爷自称是在见证历史。刚开店的时候,金大爷很是赚钱,“那时候每本挂历卖10块钱,虽然一个月工资也就30块钱左右,很多人也来买。90年代前后,每年能卖一万本。”金大爷介绍,以前挂历10多块钱一本,到现在还是10多块、20多块、30多块,“物价涨了,我也跟着涨吧,但也涨不了多少。今年挂历就这个价,涨不上去。”金大爷一位朋友在旁分析说,现在挂历没有需求,买的人多了价格就上去了,只不过现在没人买。金大爷回忆,挂历当红时,更多的是单位集体来买挂历,“都是以车为数量单位购买,那一车好几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等到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左右,挂历行业渐渐变得不再景气。2013年,中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日渐萧条的挂历市场,再次遇冷。买方渐少,也导致了挂历印刷厂的变迁。金大爷把挂历印刷厂的变化总结成了三个时代。“最早的时候北京很多家在做挂历,包括电影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和彩印厂等,后来慢慢就不做了。第二阶段就是个人做,有那么三四家个体,但后来个人也不做了。第三个阶段就是九几年到2000年以后,都去外地做了,这些我都经历过。”刚开始卖挂历时,金大爷可以直接去印刷厂取挂历,而到现在,广州、深圳的厂家只能通过快递的形式发货到北京。因为卖的时间长了,金大爷和厂家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都知道我要哪种,到时候给我送来就行了。”收藏,也是挂历购买者的一种需求,金大爷指着墙上挂着的经典人物画挂历说,“这都是艺术品,很多人买来也是为了收藏。除了挂历市场的变化,金大爷总结说,挂历封面题材上也在变化。从最开始的各地风光景色,到后来出现了汽车,“大美人”做封面的挂历也曾风靡一时。直到现在,生肖类和花卉类封面的挂历最好卖。“挂历是‘季节性’商品:10月底开卖,12月是旺季,12月31日一过,销量就直线下滑。这个时代,可能留给挂历的时间不太多了”,金大爷向记者感叹到。在挂历店里,时间不是按照分钟和天来计算,而是按“年”来算。金大爷的小店,八成是老主顾,老主顾里90%以上都是老人,很多顾客一年只来一次,孩子的一年叫做成长,而老人的一年则意味着更多的伤感甚至是离别。很多老人只要还能走得动,都会自己到金大爷的店里选一本挂历。金大爷有个习惯,每位顾客临走的时候,他都要说上一句“明年见”。这句“明年见”,是礼貌,是祝福,是期待。也许是明年的相见甚欢,也许就是永别的倏忽隔世。对于以后的打算,金大爷说只要身体允许就继续干着,继续卖挂历。金大爷还计划着,在未来开一个“挂历博物馆”,带大家从更迭的挂历中看时代的变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