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林的修鞋铺很好找。
因为它就在老菜市旁的路口处。38年、一周七天、无论风雪、雨雹,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找到它,补鞋子、修拉链、配钥匙,既方便又安心。
我去修拉链时正赶上一个雨天。原以为会冷清的铺子,却围着好些老人。隔壁谁家的女儿嫁人啦,美国伊朗打起来啦,邻里小事、国际大事,他们都聊得津津有味。
“老蔡技术绝对!平时修补个东西,几分钟就好了”“我们都是退了休的人,老蔡的摊子一年四季都在,我们习惯到他那玩儿。”
70年代末,15岁的蔡新林在洪泽“九牛”皮鞋厂打工,给人做鞋帮。后来又陆续在造纸厂做过挂历、在肉联厂当过冷藏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这些厂子先后倒闭,为了生存,21岁的他决定干回老本行,帮人修鞋。
“第一台机器花了28块钱,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38年的时间里,他换过三台机器,现在这台用得最久,有20多年了。
与人便利是老蔡的信条。这块儿原先是老菜场和学校,一早就人流匆匆。每天六点老蔡准时“打卡上班”,一直干到天黑看不见才收摊。“那些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早起摆摊的菜农,都是赶时间的很,我早点摆摊可以方便他们。”
正聊着时,雨中走来一个妇女。她皮靴上的拉链坏了,鞋帮也有些脱胶占线。
老蔡拿起镊钳对着拉链头夹了夹,用尖嘴锥和锉刀把链牙梳理了一遍,最后将鞋子放在扎线机上补了线,“好了”老蔡说。他从口袋里掏出团蜡块,在锁牙上来回滑了两下。把鞋子递给女人。
“这鞋还是我10年前结婚旅行在北京买的呢,当时特别贵,现在旧了,舍不得扔,赶上雨天路上泥多的时候就穿一穿。师傅,谢谢啊。”年轻的妇女撑着伞,匆匆离开。
老蔡明年就60了,快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丝毫没有退休的打算。省吃俭用一辈子,老蔡其实是有些积蓄的,他在洪泽郊区买了套房子,又把几个儿女拉扯大。但为了能够准时“上下班”,老蔡从大房子里搬了出来,他在老菜市附近租了间小屋,以此为家。
虽然相较从前,洪泽人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鞋子穿坏,一般就扔掉买双新的,连过年的新衣也再不会让孩子欢欣喜悦了。但那些朴素的念头却没有被丢弃,光顾老蔡修理铺的人其实也挺多。还是会有很多人舍不得那些“旧物”,无论是因为它们鉴证着往昔的时光、还是主妇们勤俭持家的传统,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需要修鞋匠。
时代在变化,但有些人和传统都没变。
老蔡的修鞋铺就在那里。
一周七天、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