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坚守32年延续传统挂历演变史折射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眼下正值挂历销售“旺季”,老石的小店内却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

岛城一家书店中,新型日历被集中摆放在专柜上销售。

文/图半岛记者付晓晓

临近年底,老石的挂历小店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你还买挂历吗?你知道哪里还卖挂历吗?如果抛出这两个问题,很多市民给出的都是否定答案。而在市北区昌乐路文化市场,老石的挂历小店已经经营了32年。挂历如何随时代而改变?谁在坚持买和用?这个市场和这家小店讲述着属于挂历的故事。

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每年的11月、12月是挂历小店的旺季,甚至可以说,生意全都指望这俩月。而老石也在店里来回穿梭,招呼客人。客人三三两两地进来,虽然算不上太多,但一直不断,老石和其他几个帮手片刻也闲不住。有人买挂历给家里老人用,有人买了送朋友。更多订单来自小公司和个体户,送给各自的客户或者顾客,他们往往要求对挂历加入订制内容,至少印上自家商标或广告。

据老石介绍,这些挂历都是从广州、深圳、温州等南方城市批发来的,每年9月开始订货、进货,10月开始卖,到11月生意便忙起来,持续到元旦。但是老石说,这种忙和以前生意红火的时候根本没法比。

年,老石在位于昌乐路的青岛文化市场开了这家挂历小店。其实,他一直和“纸”打交道,原来在热河路开了一家书店,顺其自然地卖起了挂历,书店后来没有了,挂历店倒是维持了下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挂历生意最好的时候,每逢年尾,满屋子是人。“老百姓们都来买,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挂历很抢手,不到年底就断货。”老石说,到年前后,企事业单位兴起了团购挂历的热潮,挂历被当做礼品送给员工和客户,动辄成百上千地批发,把挂历生意带得更火了。“好的时候也就那几年。”老石告诉记者,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挂历生意开始了波浪式下滑。“老百姓住得好了,有条件的都装修房子,挂历不适合挂了,都挂艺术品装饰品。”年以后,各类数码产品席卷而来,皆有提示时间功能,挂历继续失去往日风光,除非是别人送的或者单位发的,才往墙上挂一挂,主动买挂历的老百姓越来越少。

昌乐路文化市场原来有近20多家挂历小店,如今只剩一半。“一年不如一年。”包括老石在内,其他几位挂历小店店主也发出相似的感慨。

没有永远流行的样式

一份挂历承载着一年光阴,但它的功能不只是提示时间,也是窥探社会风尚的一个切口。

按照老石的说法,若论大类,挂历样式这些年没太多变化,图案还是以福字、十二生肖、花鸟、山水和人物为主,无非是纸张质量好了,用上了铜版纸、金卡、绢布,装帧形式丰富了,从单页的到成册的、成书的。但是其中细节千差万别,细究起来,时代变迁轨迹清晰可见。

挂历一度是珍贵物件。原始“老黄历”,一日一页,纸张虽然轻薄如宣纸,但是一年加起来也成了厚厚一小本。新年伊始时,在墙上凿一个钉子,日历往上一挂,一页页撕下来,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这曾是老百姓生活中颇具仪式感的一件事情。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紧跟改革开放的脚步,挂历样式逐渐丰富了起来。“刚开始流行过一张纸的那种挂历,彩色的,像电影海报一样。”老石说,这种海报式挂历兼具糊墙功能,当年老百姓住房条件不好,墙上哪里黑了、破了,挂历往上一挂,既遮了丑又给家里添了抹明艳色彩。

慢慢的,一月一页、装订成活页册子的挂历成为主流。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放相伴生,最时髦的东西必然会出现在挂历上。写真、剧照和时装一度占据挂历主题,当红明星纷纷成为“挂历女郎”,为挂历市场带来勃勃生机。挂历也总能敏锐捕捉到城市面貌的变化,名车、建筑、城市风光主题也曾在挂历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后来台历出现了,不必往墙上挂了,香车美女也不吃香了,挂历或台历的内容越发雅致。老石记得,近十几年来,挂历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气息。“比如做成卷轴式的,拉开以后内容是中国山水画、花鸟画。有的还做成那种四联的,挂上去像装饰画一样。”还有些挂历在水墨画基础上配以诗词、国学经典选摘,颇有传统文化美感,深受老年人喜爱。

在老石看来,这种改变和挂历的属性变化不无关系,“以前就是为了看时间看日子的,后来就变成装饰性的东西了,对审美的要求就高了。”

为了老人打算坚持下去

老石店里的挂历多达上千种,进门一看让人眼花缭乱。店里来了一位老顾客,连续从老石这里买挂历好多年了,看上去对这家小店很熟悉,匆匆扫了一眼满墙的挂历,直接向老石讨要“新鲜”产品。

“这么多年了,挂历年年买。挂历买回来,先把这一年的重要事项都标在上面,等日子到了就看到提醒了,什么大事也忘不了。”这位老顾客最终选择了养生主题的台历,买了好多本,打算送给身边差不多年纪的亲人和朋友,“手机当然也能看,但是不一样。我们年纪大了,挂历用习惯了,替代不了。”

像这样的老顾客,是老石维系挂历小店的动力,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动力。老石73岁了,自认为没有什么转行的可能,而经营这家挂历小店“累死了还不挣钱”。卖挂历的利润一降再降,如今,一本普通挂历多则挣两三块,少则挣一两毛,销量也在持续下滑,情况很不乐观。不仅城市中挂历小店残存得少,连南方很多制作挂历的工厂也早已停工或转型。

据老石介绍,昌乐路文化市场的挂历小店目前有10家左右,它们是青岛仅有的专卖挂历的地方,大部分店的历史都在15年以上,此后只有旧店关闭没有新店开张,所以它们都成了最后的挂历小店。不止一位店主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担忧,也许有一天,这个市场就不再被需要了。

老石也有担忧,不过态度更乐观一些。“需要还是有的,只是不多了。但是彻底没有,还得好长时间。”在他看来,对于还在使用挂历的人尤其是老人来说,挂历已经不单纯是一件物品,而是代表了一种年年岁岁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为了延续这种传统,老石打算坚持下去:“只要有老人在,我这个店就在。”

■记者观察文创日历成为新宠

一边是传统挂历的日渐没落,另一边新型日历正逐步兴起。如今,走进一家书店,你很容易就能在显眼位置看到这种“日历书”的存在,它们甚至会被集中摆放在一个日历专柜,尽管这种日历在形式上接近原始的“老黄历”,在内容上却已发生万千变化。

这股潮流自《故宫日历》开启。《故宫日历》由故宫出品,以年到年间短暂发行的旧版日历为蓝本重新出版,与故宫藏品结合彰显文化底蕴。此后,日历成为文创领域的“排头兵”,新产品层出不穷,一款日历可以买到几百万套。

订制日历则形成另一股潮流。根据顾客需要,日历的内容、版式、大小、纸张、印刷方式等都可以进行个性化选择。最受欢迎的照片日历,以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作为日历内容,既是时间记录,也是生活纪念,并且独一无二。

有人将如今的日历消费称为“文青消费”。这种说法虽带有戏谑意味,但日历消费在本质上的变迁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日历在以前代表一种需要,如今代表的或许是一种情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