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风雅文人丹青方志恩花鸟画艺术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703361.html

方志恩,号士心,斋称“山风堂”“近月楼”“二阁居”等。年出生,杭州临安昌化人。现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3—5届理事、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临安市文联副主席、临安市书法家协会第3—6届主席。

年,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浙江省书协主席郭仲选在杭州“方志恩书法展”开幕式上讲话。

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30年前曾只身行经七省二市,考察几十个古文化遗址、博物馆。曾获得中央电视台、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2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二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兰亭奖牡丹杯”全国会员作品评选三等奖(一等奖缺、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等全国大奖;入展第2届“兰亭奖艺术奖”等十余次全国大展。年圆满完成中组部布置为胡锦涛主席出席颁奖的“中央三个代表学习总结表彰大会”书写部分荣誉证书的任务。年随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团长、副主席林岫为副团长的中国书法代表团出访韩国,参加“汉城国际书法名人大展”开幕式和文化交流活动。年随浙江书法代表团访问台湾,参加在“国父纪念馆”举行的“杭州—台北名家书法交流展”活动。年随浙江美术代表团出访日本,访问东京都艺术大学、日本国学院及武藏野美术大学。年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主办的“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年11月随省文史馆领导出席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主办的第五届诗书画展开幕式和采风活动。年11月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由浙江省文史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大道中行”方志恩书画作品展。并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方志恩书画作品集》。

年和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及夫人在山东蓬莱。

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方志恩书法艺术》;年合作出版《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香港佛教文化出版社”和紫禁城出版社分别出版,宣纸印刷,线装,8开);年出版《方志恩花鸟画集》;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方志恩书法作品国学粹言》《方志恩书法作品佛心禅语》《方志恩花鸟画兰竹清音》《方志恩花鸟画松梅傲骨》《佛教源流人物线描》(合作),方志恩兰花专辑挂历《王者之香》;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匠之门方志恩瓷画精品》;年合作出版《孔子圣迹图》;年北京工美出版社出版《方志恩作品精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等十余种作品集。在国家中文类核心期刊《中国书画家》《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书画》《荣宝斋》和《中国民族书画》,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刊》《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中国商报》《中国收藏》《世界知识画刊》及香港《大公报》《美术报》《书法报》等作过专题介绍。个人传略入编多种艺术家和名人辞典。

年和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出席中华文化四海行活动

《为大菽立传》年X85cm

《方志恩书画作品》序

骆恒光

我和方志恩有30余年的交往,对他的为人和艺事知之甚多。总的说来,他是位谦谦君子,个性中内敛的成分多,外露的成分少,讲话也是温文尔雅,从不与人大声大气,面红耳赤的,做什么事都讲礼让。年纪大了,更是如此。和他年龄相仿的,他总以老师相称。

《北溟之鱼》年29X69cm

《翠竹幽兰》46Ⅹ69cm年

在当今社会,因生活的快节奏,工作的高效率,仿佛一切都求快,对待知识也是“快餐式”的,大口大口地吞下肚去,来不及细嚼慢咽。方志恩却不是如此,他习惯细细琢磨和研究,要弄清个来龙去脉。学什么都喜欢动脑筋,自己动手去追求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什么都依赖别人。他好静,静则思远,静则生慧,因为静,使他能沉得下去,使他能独立思考,使他能产生艺术灵感。方志恩的书法动静结合,时动时静,大抵以静制动者居多,所以给人以安和清润的感觉。我觉得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他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在表露,可以说是通常书家不易到达的境界。

《花气袭人》90x35cm年

他的书法从传统入,提按顿挫,起收开合,皆有出处可寻,但书写中,却不是“刻舟求剑”式地去刻意表现,而是“水到渠成”式的自然流露。古人的各种妙处,如欧阳询的劲险严整,虞世南的萧散洒脱,褚遂良的刚柔相济,苏轼的老成刚断,米芾的灵变活泼皆有所取,但取之最多的还是“二王”风雅。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书风,内含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一种文化精神,其中《兰亭集序》是代表作,它平和恬淡,如白云出岫,清波涌浪,自然天成,和一味张扬、故作雄强、抓人眼球、只求视觉冲击力的所谓现代书法大相径庭。方志恩较深入地领会了王右军的《兰亭》书法精神,字中有文化,有涵养,有风情,耐人寻味,不是一览无余。他的书法平和清润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象,而富有文化潜质则是内在的依据。古人云:书之雅者悬之素壁,日日相对,胸中燥气渐平。方志恩能如此,与他的家族传承有密切关系,他“唐昌方氏族谱”民国初年还记赞先贤“学追韩柳,字法钟王”。影响所及,代不乏人。

《春山无尘》Ⅹ70cm年

方志恩学古人,是学古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只停留在外貌的酷似,初学求似,也不排除外貌之似,但既能似,则求不似,此时之“不似”乃是真似。求似和求不似是两个不可分割而相对存在的阶段。

《淡妆素容》68X46cm年

有人贬低王羲之,谓之“媚俗”,其实不是王羲之媚俗而是学王者眼睛里本有俗在。若是学书者的眼睛本是雅的,看到王羲之的字中自然也是雅的。既然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必然也有俗夫眼里出“媚俗”。不善于学书者只着眼于《兰亭》的外形,满足于外形之似,最终还是寄人篱下,不能自立。这是学习方法不对。方法不对,怪罪《兰亭》不好,或劝人不要学《兰亭》,那是没有道理的。有些过于偏激、狂妄自大者,竟然说:“王羲之可以下课了。”当下,粗俗或纵而自诩“创新”的书法,正是《兰亭》书法精神严重缺失所造成的。方志恩的楷书初学颜柳法,后来兼取张猛龙、张黑女碑,钟繇、智永、褚遂良法,古质端庄,但不呆板、刻厉;行草书以学晋唐书家为主,兼学米芾、赵孟及明清诸家,流便清丽,而不流于甜俗、纤巧;隶书尤见《礼器碑》神韵,汉代诸碑皆临习,于《礼器碑》用功尤深,所获也多。善写大字榜书,临安风景区,如玲珑山、西天目、钱王陵等等,有不少楹联、匾额、碑刻出于他之手。

《紫气东来》x70cm年

像杭州G20印象西湖舞台上,运河边上及其它景点也有他的楹联匾额和碑刻。他的大字点画精到,气势宏大,不以字体奇险取胜,而以书法功力深厚、雅俗共赏博得世人称道。

《秋意淡泊》68x46cm年

方志恩心态平和,有志气,肯吃苦,能守恒。有一种“磨穿石砚到钟王”的精神,而且谦和自牧,不与人争,这是最大的优点。我总认为,老实人一生中免不了吃亏的事情,只要心中追求的目标不变,吃亏或许会是一种鞭策进步的动力。自以为聪明的人,一切都平坦顺利的人,往往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切,沾沾自喜,不求进取。从这层意义上说、老实人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幸运儿”。那些历史上有大成就的人不也是如此吗?

《春和景明》x70cm年

所谓“书画同源”,书和画是不可分的。作为中国画家,无论画人物、山水、花鸟,都离不开毛笔,自然也离不开书法。所谓“善画者必善书”,这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见到的一般画家,往往画还不错,字却太差,字和画不相对应。我的理解,真正善画的堪称大家的,他的字必定也好,或者说不会差到哪里去,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余任天等等,既是“善画”者,又是“善书”者,书和画相对应。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善书是善画的关键因素,没有他们的善书也就没有他们的善画。善书者的画是写出来的,各种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全靠用笔的变化(诸如中锋、侧峰、露峰、藏峰、方笔、圆笔等等)来表现。

《劲节兰馨》68Ⅹ46cm年

在这个问题上,方志恩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十年沉浸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功力至深,已为世人瞻仰,虽不能和以上例举的大家相提并论,但和当代中青年画家较量一下,恐怕有些人会相形见绌。他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从写形进而写神,全凭他那支得心应手的毛笔。所以,他的画的好处,和他善于书法实在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是普通中青年画家所缺少并梦寐以求的。

《梅鹤共年华》80X48cm年

方志恩不仅重视书法,也注重文化艺术方面的综合修养,平时常读各类书籍,尤其是古文古诗词,自己也练习写诗词,还曾独行万里考察采风。文艺修养无疑是中国画家必需的。没有或缺乏文艺修养的画家,只能是画匠,其作品格调低下,艺术感染力差,不会给人带来愉悦。方志恩敢于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跋,有的还是长题,且文字也清畅可诵,许多画家是做不到的,他们连自己的姓名都不敢写,怎么敢题跋呢。中国画上题诗文,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之一。从形式上看,它是画面构图变化的需要,从内容上看,它和画的主体部分相得益彰,甚至有深化主题、点石成金的奇妙作用。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题跋是画面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写什么内容,字多字少,写几行,章怎么盖,盖几枚,都要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定。在这些方面,方志恩是很重视并且做得好的。

方志恩的画,先是临摹古人的墨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然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和收集创作素材。他自己说经常到山野中写生,如鸟的各种姿态,正面、侧面,仰视、俯视,静栖枝头状的,枝上和鸣状的,展翅欲飞状的,池面嬉戏状的,风中搏击状的;花的各种状态,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有异趣。所以,他的画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他笔下的花鸟虫鱼不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

速写

同时,他也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经过了取舍、剪裁,匠心独运,画幅中赋予作者的认知和理想,从绘画技巧升华成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寓意和寄托。如果写生阶段称为“外师造化”,那么构思创作阶段应称之为“内得心源”,这两者缺一不可。石涛和尚画山水,自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山水画从生活中来,每幅画的构图造型都很别致异样,没有概念化的倾向,他的画的特点就是一个“奇”字。我认为中国画,一定要重视写生,不能只是关起房门来创作,要到山野中去,到生活中去,画面才会有新意,才能有动人处。只有“我”(心源)没有“物”(造化),到后来必定成为概念化、平庸俗气、无休止的重复乃至渐渐沉寂。所谓“物我两忘”的创作最高境界,首先要有“物”和“我”,没有了“物”,或者只有“我”,怎么谈得上“两忘”呢?我始终认为学画先要有“程式”,程式是不可或缺的,无论学什么艺术门类皆如此,但切不可“程式化”,程式化就是僵化、墨守陈规、千篇一律,是没有前途的。方志恩很赞同我的观点,并且付诸创作实践,所以他的画有新意,有内涵,能让人回味。

《国香引蝶》69x45cm年

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南齐谢赫有“六法”,第一条是“气韵生动”,第二条是“骨法用笔”,能做到这二条已是极高境界,何况要做到六条,这当然需要各种修养的支撑,只是技法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如今,方志恩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广泛地汲取古今大家的长处,以国学滋养心源,不断地探索、提高,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独有的绘画艺术语言,成为真正能做到骨法用笔、气韵生动且有显著个人风格的诗书画印溶于一体的书画大家,

我们期待着!

年10月于杭州西子湖畔,年9月略有增册

《春和景明》X70cm年

书画艺术之刍议

书法和中国画在用笔上都有一个共同要求:“沉着痛快”。所谓沉着,即下筆不浮,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刻入纸中也;所谓痛快,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沉着痛快视书体和画种及部位之不同各有区别,然而又强调必须“写”出。

《君子相伴》90x35cm年

要达到“写”之要求,须对所写之书体或所画之物象有清晰之了解,关键部位甚至解剖分析,掌握其特征和变化之规律,才能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落笔大胆、肯定、准确、概括、夸张而不失态,细腻而不拘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挂碍,都会影响沉着痛快之发挥。取法低下和紧跟时风都难成气候。笔墨也难随时代。

《群雀譟雪图》X68cm20I8年

书法和中国画如不讲“写”,不讲“笔墨”,它就失去了进入核心圈的机会。当然,你讲“写”,你讲“笔墨”也不一定就能进入核心圈,关键在人文积累和艺术之修养在作品中的体现。书画家是不需用嘴说话的,作品是对自己的最好介绍,你达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它会毫无保留的给你表白思想的深度和功夫的熟练准确程度以及你的审美高度。

《乾坤清气》70x35cm年

赵孟是公认的文人书画历史顶尖人物,他强调“用笔千古不易”,和大文豪、文人画的开创者苏轼要求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的论点,阐发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书法中称点画(现在叫线条),国画中称笔墨,点画和笔墨要活,这个活字,非仅活动之活,更应理解为死活之活,活就有神气骨肉血,如果是僵硬板滞,怎么能活呢?“活”,有生命感才算活,才能活,岂不是应千古不易吗?清代大画家石涛有“一画”论,强调千画万画从一画始,一画能活,千画万画自然就活了。当然,上之古贤所指的文化含量要更宽泛,更深刻。

《繁英垂紫玉》60x35cm年

书法之临帖和国画之临摹解决的都是技巧和技术问题,要使技入之于艺,而进乎于道,都须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将前人的“法”在生活和自然中融会贯通,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心精手熟,心手相应。

《江南春早》69Ⅹ46cm年

古人云:“道在瓦甓”是也。张旭看裴将军舞剑,公孙大娘舞剑器,把笔作书,运斤成风;怀素夜闻嘉陵江水不尽涛声,书道大进;王羲之观鹅项之婉转弯环,悟用笔之转折变幻。唐代孙过庭对此更有鞭辟淋漓之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古贤悟道,唯折服赞叹而已。只要用心,生活和自然中处处可以找到或悟到切合点的。道不远人,举一反三,触类可以旁通了。

《立根破岩》90X35cm年

中国书画,特讲究一种古意。古意是历代审美累积之经验,是人文之体现和要求。人们评论一件作品时,衡量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常常是经典古味。继承优秀传统,怎么来体现这个继承呢?作品中存有经典的古味,有出处,说明就有继承的含量了。这个含量,其实是美之含量,人文审美累积之含量。含量越充分,个性越突出,说明既有继承也有了创新,品位也就在其中了。

《独俏清溪》×35cm年

创新,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口号。要求创新,其实,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然而,创新中能否体现古意,能否体现民族历史经典作品的精华,这是检验真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伪创新”,“低水平创新”的标志(所谓伪创新,低水平创新实际是一种平面的、局部的、地域性的非历史之新,其实,说白了,是井底之见)。

《君子之交》70Ⅹ48cm年

其实,这与科技界能否将当代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用于自己的产品一样。人说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又要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打进打出须有实物(作品)来证明,方能使人信服。所以,我坚持:“新中求古”。这不仅是一个提法问题,实是一个如何继承和创新的标准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书画”公认的经典顶峰不在现代之故。仅仅是所谓的“新”,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标准应是纵向的,不应是横向的。横向的比比较容易使人满足、使人骄傲、使人近视。纵向的比较才能使人沉静、使人虚心、使人进步。

《迎寒独俏》70x70cm年

我曾想到一个“农夫插秧论”。农夫插秧是倒着前进的,他既须时时关照手上和眼前的前后左右关系,又须时时关照已经过去的座标关系,更须关照起点的座标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免去偏离目标的后果。传统文化中致于中国书画的哲理思想要求,几千年来已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已融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基因中,更已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任何的新都须和这个已经模糊的,实则存在的并可证明是合理的要求相接近,相融合才能成为一体,被历史所接受,纳入新的传统被流传。

《历尽沧桑》x35cm年

其实,这个哲理思想要求之一就是:“中庸”。它像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一样,价格不能离开价值,但价格可以围绕价值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审美也可以围绕“中庸”这条主线因审美观念的不同而上下变化,或阳刚壮美,或阴柔秀丽。超出其极限,都会走向反面,这就是所谓过犹不及。宋人表述为无过无不到,此话不是太经典了吗?有句名言叫“学到寻源自不疑”。那种不顾文脉传承,不顾本民族经典的虚无行为,都难以有好的结果。现在书画界,其实也不止书画界(包括作者在内),大多的只不过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外在样式,依样画瓢而已。对于深层之内核,如儒、道、佛、老庄等思想,需花极大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否则,都将浮在表面。

《花香引蝶》69x46cm年

现今,西风正劲,但只要自身健康过硬,再大的西风也能化为甘霖,为我所用。怕的是认识不清,体用不明,功夫不硬,自然另当别论。

《造化为师》69×46cm年

中国书画作品还强调需要有静气,作品的静气其实是现象,静气作品的背后是修炼火候到位的作者之心意与功夫的自然表达。孙悟空自视了得,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常遇到妖怪,打得昏天黑地,仍然无法取胜,只好去请面目慈祥、温文娴静的观音大士帮忙。观音无须手脚,便能降服妖魔,这只是一个浅显得不太适合的比喻。其实,这是东方传统文化要求使然。圣哲伟人“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风度是最为恰当的。白居易有首题仙鹤的诗也能说明问题。“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誰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所以,“静”之于作者和作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要求,是一种目标,是一种企盼。

《登高望远》69X46cm年

中国书画到了吴昌硕,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至达高峰,成为一代宗师,后继者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高山仰止。偏工易就,众善难求。艺术作品就是艺术作品,不需任何外在的附加。当其自身的能量不能穿越时空时,靠祖辈的庇荫、名师的光环、艺官的“权威”、名校的影响、老招牌社团的威望,只能发挥一时的作用,随着光阴的流逝,都将失去昔日的光彩。妄自尊大者,将被智者和后人传为笑谈。

《君子为伴》90X35cm年

仅从中国书画中学习书画,犹如身在庐山,难识庐山真面目。任何艺术或专门学问都有其共同的学术要求,功夫在“诗外”。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分支,只有了解那个大文化的背景,才能自觉地了解中国书画。中国书画才能往深层次发展。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卫星,要了解地球,必须了解太阳系的情况,进而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地球。中国书画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同理。

《已成文化遗产》96x38cm年

书内求书画,求得的是书法。书外求书画(确切地说是悟得普遍之规律—理。隔行不隔理)求得的是活法。得活法者,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诗外”之功,用之于“诗内”,要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方为贯通,才算成功。否则也是自欺欺人。

《动人春色》x70cm年

三人同行我得师

其实,学习中国书画除了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外,其主要目的还是修身养性。通过习练,使自己的品质、性情得到锤炼与升华,身心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和境界。但作品一旦流传,就是一种宣传,一种教化,岂有不认真之理。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熹在白鹿洞教条中也明确说明“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速写

明白了这些道理,心就不会浮,不会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不能辜负如此好的时代,如此好的安定环境。我曾有一首学书有感诗曰:“书贵渐修乐其中,日复一日境不同,滴水无痕石穿孔,无意而佳始见工。”“无意”其实是无挂碍,无挂碍故。是理法融通后的自然状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仅从器用入手,终难成大器。书如此,画亦如此。自然生态需保护,人文生态也亟需涵养和保护的。

速写

速写

速写

速写

《国香瑞色》90x35cm年

《空谷传香》90x35cm年

《几点梅花最可人》92x35cm年

瓷画《冷翠淸暑》79x30cm年

瓷画《平安长寿》69x30cm年

瓷画《青松多寿》79x30cm年

郑燮诗题瓷画58x24cm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