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中藏在时间里的人

怎样控制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48906.html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本报记者刘兰慧      吴正中摄影回顾展“一个人·他的城”12月6日至26日在青岛市美术馆举行。年生于青岛的老吴,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拍摄了大量有关青岛的照片。作品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金镜头奖。   老吴27岁那年,有许多梦想。那是年,彼时的国人享受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逐渐拥有了丰富多样的精神追求。老吴疯狂迷恋上摄影,最想成为一名摄影家。于是,他拿起相机,用它定格世相,让眼睛读懂世界。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拿起相机的吴正中便藏在了时间里。他说,“我需要的是回到内心,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立场尽情地表达其中,构建一个影像的桃花源”。他在摄影方面有足够的“野心”,企图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装进“影像的桃花源”中。那里没有冷漠,没有愤怒,只有市井平民世俗生活的烟火气,生机勃勃。   “经过七八年的努力,老吴也完全可以像摄影大师阿杰特宣布‘拥有了整个巴黎’一样,说自己拥有了整个老青岛——他记录了一个城市最有魅力的部分,记录了一个城市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大众日报》图片总监孙京涛曾对吴正中作出这样的评价。从最早获奖的沙龙风格作品《工地序曲》到长期实践的纪实类影像《小本买卖》《波螺油子路》《崂山大院》《老青岛》,再到肖像类作品《面具》,相机背后的吴正中“如入无人之境”。他在南方创作的影像专题作品《候鸟》和《大沥人家》足以证明,在他眼里已经没有地域差别。直至六十七岁完成的专题作品《老屋余温》,吴正中的影像从“三十而立”,走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吴正中的影像中没有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小人物的庸常生活;没有刻意夸饰,而是直面现实。他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成就很多,却不张扬,也不溢满,沉稳、大气、平和。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对于他而言却并非如此。他没有跋山涉水去别处,而是坚持在本地拍摄他最熟悉、最能感同身受的事物。漫长的时间里,他对青岛的老楼老街、商业行为、时尚变迁、百姓生活等进行虔诚而质朴地影像记录。这些记录自成体系地构成了青岛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变化的影像志,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这个城市的深厚情感。   吴正中有一种清晰的历史感和紧迫感,他对拍摄内容细致分类,似乎生怕会遗漏掉老街生活的某一些方面,还经常有意将路牌和门牌包含在画面之中。年—年,吴正中完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像专题作品《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随后,吴正中开始将“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的个案经验延展到有关整个青岛老城区的影像描述当中。   年,耳顺之年的吴正中退休了,他一如既往地对周遭世界和事物保持着好奇。评论家刘树勇曾感叹,“以老吴这样的年纪,竟然还有这种犹如童年的惊讶与好奇,哪怕是一砖一树,他都好奇。这好奇意味着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有一种特别的关联,有一种观看的冲动与敏感。”凭借这份冲动与敏感,吴正中开启了他新的镜头语言探索之路。同年,吴正中拍摄的系列作品《面具》亮相平遥摄影展。身着泳衣戴着“脸基尼”的中年女性肖像,单纯而诡异,具有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持续不断的城市改造让他记忆中的“老青岛”无处寻觅,这种现实和过去的巨大落差,让他不再躲在相机背后,而是将各种视觉符号与自己的身体嵌入到城市之中,用更为直接的画面表达对现实的观点。今年,吴正中完成了他最新的一个专题《老屋余温》。他将镜头对准了城市的内部空间——搬迁之后废弃一时的老屋。那些生命曾经存在的痕迹——老式家具、席梦思床垫、沙发、残破的木质地板、陈旧的挂历图片等等,如强大磁场般吸引着他。他用细腻沉稳的影像语言,赋予了这些即将拆除改造的破败老屋以人世的温情。他放弃了此前擅长的略具嘲讽调侃的观看姿态,重回一种质朴平素的视觉表达,他只有一个目的,让影像充满昨日的温暖记忆,就像居住此处的人们永远不会散去那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水源”乃时间之意,此山或名为“青岛”。吴正中站在山前举起自己的相机,那一刻他看到了光。沿着这束光的指引,他心无旁骛地走了进去,换来了心中的桃花源。一个真正的摄影家要做的,无非就是过自己的关、渡自己的河、翻越自己心中的一座座大山。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或许是仰望星空时能感受到最多震撼的人,是有闲情逸致观赏星空的人,是能够沉浸在当下的人。吴正中用手中的相机一次次地制造视觉相遇,留下一幅幅当代中国的速写画像,一卷卷值得珍藏的影像文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