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览我们的读书会见字如晤

有一些相见,等多久都不算迟。

入冬前的一个傍晚,雨声淅淅,路上行人寥寥,徐志摩纪念馆门前着实冷寂,而一旦推开门,这座位于杭州中山北路六百弄的民间公益纪念馆内,却天南海北,济济一堂,其中既有资深的作家、出版人,也有普通的读者、市民。

这是第十九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的首场专题沙龙,也是该年会自年于南京倡议创办以来,从湖北十堰到内蒙呼和浩特,从山东淄博到四川成都,从湖南株洲到浙江诸暨,一年一届,辗转多地,终于第一次“移师”杭州。

既然是读书年会,自然离不开谈书。这一晚,读书沙龙的主题引用了旧时人们互通书信时常用的一句敬语——“见字如晤”。而沙龙的“主角”则是一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年辛丑岁末推出,以传统书信文化为主题的全彩图文读本——《书信(辛丑卷)》。书中不仅收录了锺叔河、止庵、周立民、林顺夫、雷群明等多位知名作家、学者的大作,还首次披露了吴宓、木心、施蛰存、汪静之、钱君匋等人的珍贵信件,也难怪得到读书年会的垂青。

图为锺叔河为该书出版所写贺信。

整场活动由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诗人子张主持,他也是书中《湖畔诗人汪静之晚年书札》一文的整理者。而《书信(辛丑卷)》的主编、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赵红娟教授,以及执行主编、作家夏春锦先生也作为嘉宾出席。

来自苏州的作家王稼句先生,早年作为出版人,与老一辈文化人不乏书信往来。阅读《书信(辛丑卷)》,不由地勾起了他心中这些尘封的往事。据他描述,当时甚至有专门的箱子,用于存放这些珍贵的来信。而这个往事中的宝贝箱子,自然又引得在场听众一片好奇。

当然,与老一辈文化人书信结缘的,不止王稼句一人。来自桐乡的竹刻名家叶瑜荪先生,早些年就将自己收藏的余通包括华君武、钱君匋在内的师友来信结集,以《容园竹刻存札》为名出版。而此次作为书中《与郑逸梅老先生的十年鸿缘》一文的作者,他又在文章之外,与读者分享了三十多年前与老一辈文史学家郑逸梅先生交往的点滴。据叶瑜荪回忆,年轻时他就对逸老撰写的掌故随笔格外偏爱,甚至尝试着学习“郑公体”写作,故而鼓足勇气,致书逸老,还连带附上自己所写的一篇习作,没想到很快得到回信。就这样,一来一去,两个年纪相差半个世纪的读书人竟因书信结缘,成为忘年之交。

来自南京的蔡玉洗先生不仅是读书年会的发起者,也是著名民间读书杂志《开卷》的创办人之一。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他不无感慨地评价道:“在我们身边,有一些物件,比如挂历、邮票,当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时,反而因为其独特的价值变成了艺术品。现在通讯太过便利,不要说年轻一代,我们这一辈人都几乎不再手写书信了,所以书信也就自然成了这样的一类物件。这本书将书信作为选题策划出版,我觉得出发点是很高的。”

“这本书我认真读了,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啊?”从四川师范大学风尘仆仆赶来的龚明德教授操着川普话,绘声绘色地谈道,“书稿在编排上显然有意识地强调地方特色,比如把杭州湖畔诗社的老诗人汪静之、把出生在嘉兴桐乡的著名作家木心的书信放在卷首。”

龚明德教授曾经在四川文艺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二十余年,因此对于图书装帧也有着自己的经验之谈:“还有一点是设计好,采用了锁线装订,书页可以完全展开,方便阅读。”

“今天可以算是这本书出版一周年纪念,我同意刚才很多老师的观点,希望以《书信》为题持续出版,至少出够一轮十二年。我好好保重身体,等十二周年纪念的时候,我一定出席。”龚老师最后的“寄语”引得会场笑声四溢。

参加读书沙龙的不少老师,在此之前,或许只是通过文字相知相识而已,譬如来自舟山的热心读者方交良,曾去信给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肯定“浙江文丛”以及张岱作品的出版,不想在这场名为“见字如晤”的分享会上便不期而遇。“如晤”成了“相晤”,不知道这算不算又一段由阅读,由书信引发的佳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