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8/9200016.html
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到春节,可真是忙得热火朝天。但对于北京来说,春节却可能是一年中最为“冷清”的时候。马路空了,地铁空了,写字楼也空了……
可你又是否知道,时光倒退六十年,北京的春节并不是这样的。
50年代的春节:解放味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生于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作为首都,每年春节,都有大批猪牛羊肉运入京城。
北京日报高宏/摄年12月01日
也有农民趁着过节,早早地背着自家的鲜鱼到市场上兜售。
年农民在北京西郊海淀镇自由市场出售鲜鱼
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
年02月11日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见得到,舍得吃的东西。
工人买糖果过新年。北京日报冯文冈/摄年02月11日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庙会上吃的多,玩的也多,对于孩子们来说,大人给买个风车或者一串糖葫芦,他们就举着到处疯跑。
春节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长串的糖葫芦
条件好点的,做一身新棉袄,买上一条围巾,春节是说服自己置办新衣最好的时机了。
春节前国棉一厂女工在百货公司郊区门市部购买过节用品。北京日报李晞/摄
至于面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义利食品公司在春节期间为市场生产大批高级糕点。北京日报王一波/摄
60年代的春节:革命味儿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儿”的,老北京过的是“集体年”。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单位组织的游艺会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崇文区幸福大楼居民欢欢喜喜过春节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孩子们在挂灯笼
70年代的春节:改革味儿
风起云涌的70年代,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北京的春节越过越充满了“改革味儿”。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春节置新衣,好容易扯到布了,还要在自己或者邻居的缝纫机上连夜赶出来,在初一那天穿上,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给孩子做新衣
娱乐节目远没有今天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一家人围在收音机前听广播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那个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城里的家庭难得相聚,因此这个电话尤为珍贵。
东单电话局成为人们打电话常去的地方
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80年代的春节:开放味儿
进入80年代,北京几乎改变了一个国家庆祝春节的方式。年,央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
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现场
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后来《难忘今宵》几乎成了每届晚会的结束曲。过年看春晚,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春节标配”,生产了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腕”。
姜昆、李文华在春晚表演相声
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80年代,年礼的文化味儿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曾经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问津者日少。同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年的时候,人们纷纷置办大件。
人们兴高采烈地抱着牡丹牌电视机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与新时代对话。
90年代的春节:小康味儿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年央视春晚,倪萍赵忠祥首次搭档
90年代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那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从这个时候开始,春节,不仅有成亿的人往家赶着团圆,却又有成亿的人往外跑。进入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地铁北京站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旅客
北京近郊地区甚至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原本人烟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区,人口年增长率超过10%。一到年关,大大小小的车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北京站检票口,旅客即将搭上回家的列车
上演着“空城记”的北京,仿佛进入了冬眠,抖落一身的浮尘,享受片刻的宁静,等待来年的喧嚣。今年,你的春节,又是什么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