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首开人丨博物馆里修古代皇家建筑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有着数百年都城史的北京城,留存下一座座精美的古代皇家建筑。它们流光溢彩,它们历史厚重。在岁月的变迁中,它们见证了斗转星移,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如今有不少古代皇家建筑华丽地转身为供人观瞻的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就是其中的翘楚。

北京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欣赏古代艺术的胜地,馆藏文物有精美的宫廷织绣、书画、陶瓷、玉石、钱币、家具等品类,因为博物馆设在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万寿寺,这里还是感受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和古典园林之美的重要场所

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直接脱胎于明清时的重要建筑——历代帝王庙,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在领略皇家建筑所蕴含的历史内蕴时,人们也用心地呵护这些建筑。不定期地修缮,就成为重要的保护方式之一。

万寿寺东路建筑和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的修缮,都是由首开集团房地总承包部承担,这并非偶然——他们在古建修缮方面有着数十年的深厚积累。在修缮过程中,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于古建筑修缮技艺的熟稔与自信,并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他们对古建筑修缮技艺的传承与深刻理解。

万寿寺山门,万寿寺今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挖掘厚厚的泥土

只为寻找原有建筑的地平

明清时期的万寿寺有着“京西小故宫”之誉。万寿寺坐落于昔日的长河北岸,是皇家游览西郊时的休憩之所。明万历五年(年),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捐资修建了这所寺庙。清代乾隆皇帝在其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和七十大寿时,两次修缮万寿寺。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万寿寺最终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并形成了中路、东路和西路的建筑布局。

上世纪80年代,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在此建馆。后来经过全面修缮,年9月,北京艺术博物馆重新开放。如今,行走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内,很多古建筑和文物保存完好,四百多年的历史触手可及。

在欣赏完中路庄严、典雅的建筑后,向东穿过一道门,就来到东路建筑。这时,视野会豁然开朗:这里没有密集的建筑群,却种满了花花草草,还有蜿蜒曲折的小径。周边没有高大建筑的遮挡,阳光倾泻而下,置身庭院中,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岁月的沉淀与流逝。

环顾左右,最完整的是北侧的方丈院,有大殿也有围廊,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静谧安宁。这片有着别样生机与活力的区域,正是首开集团房地总承包部的古建修缮团队,历经两年多悉心修缮的成果。

根据清代留下的资料,东路为五进院的格局,是当时僧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其中有斋堂、药师堂、方丈院等重要建筑。在历史的变迁中,东路建筑损毁比较严重,后来沦为大杂院,为数不多的几间建筑,住满了居民,几乎看不出昔日的痕迹。

年7月,项目经理程超带领首开修缮团队正式进驻时,首要任务就是清理建筑垃圾。仅是这个过程,就花了一周的时间。除了要拆去私搭乱建的多余部分,抹去建筑上的水泥部件,更重要的是要挖出以前建筑的地坪,弄清古建筑遗存。

对首开修缮团队来说,万寿寺的厚重历史自不必多言。他们在厚厚的泥土里小心翼翼地探索。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找到了当年的建筑地面。

行走在东路建筑区域,在东侧能看见一段围墙,围墙下是厚厚的土堆,程超指着围墙与土堆的交界处说:“这就是当年民居的地坪高度,它比原有建筑的地坪平均高出了1米多。”

在经过一番清理之后,他们找到了万寿寺东路历史上各大建筑的基址,最终根据资料的记载,修缮了包括方丈院、斋堂等在内的十座建筑。

首开集团房地总承包部万寿寺东路项目的项目经理程超,在检查修缮后的东路建筑。

保护原有建筑地面

保留历史信息

清理时总是有很多意外的惊喜:旧阶条石不在少数,而且在方丈院一带还发现了有题款的门额。门额正面雕刻着莲瓣纹,框内有楷书“唯信可入”四字。门额首尾分别刻款“乾隆丙午四月”(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年)和“住持常济立”等字样,此门额也是清代万寿寺东路建筑的重要遗存,如今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展出。

首开修缮团队发现的乾隆五十年(年)的“唯信可入”门额,它是清代万寿寺东路建筑的重要遗存,如今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里展出。

在清理时,如果发现原有建筑的遗存,就能为修缮提供重要参考。在斋堂,首开修缮团队就发现了一处清代的旧地面,“能看到当年铺的是二城样砖,但是非常碎了。”尽管如此,这个发现依然非常重要。因为,在传统古建筑中,建筑有等级之分,其建筑工艺和材料也要与之相匹配。有了这处旧遗存,修缮斋堂的工艺也就确定下来,而且在修缮第一进院落时,他们参照这处地面的工艺,采用了细墁的工艺。

现在,如果仔细观察斋堂,还会发现这处清代旧有的砖块,首开修缮团队通过这种方式,直观地展示这座建筑二百多年前的风貌,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信息。

在修缮斋堂时,他们颇费了一些心思。斋堂面阔七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住于此的住户,筑起一道隔断墙,将斋堂分成南北两部分,正好住进14户人家。在修缮时,他们发现这座建筑有的柱子已经糟朽,有的柱子坏了后,居民们简单地用杨木替代。秉承着最小干预的原则,首开修缮团队没有落架维修,而是通过古建技艺中的“偷梁换柱”之法,完美地解决了难题。程超说,所谓偷梁换柱,就是在不触动建筑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

除了斋堂的旧地面,首开修缮团队还在方丈院里发现了一大片保存完好的老彩画。程超介绍了发现的过程:在清理方丈院大殿西侧的一间居民杂物店时,墙壁上面贴了很多旧挂历,揭开这些挂历后,他们发现了这片彩画,图案清晰,色彩鲜艳,这令他们颇为惊喜。为了保护这些老彩画,“我们只将旧的挂历清除,连钉挂历的钉子都没有起。”

另外在修缮第一院落后面的一处耳房时,发现该建筑的一面旧山墙还保存完好,他们以这面山墙为参考,对整座建筑进行了修缮。

程超还提到了一件趣事:他们在修缮一座配殿时,发现房子的角落里竟然长了一棵有着数十年树龄的构树,树干对建筑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树砍还是不砍?他们也拿不准主意。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在与文物及园林方面的专家多次沟通,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最终砍掉了这棵树。

修缮工地向公众开放

传承古建修缮技艺

作为博物馆,先天就具有传承与展示文明的重任。首开修缮团队同样注重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普及,因此,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放后不久,修缮团队提出了举办“工地开放日”的想法,让更多孩子和家长了解传统建筑工艺。

首开修缮团队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在活动期间,不仅有师傅在现场展示建筑工艺,还准备了展板以及多媒体内容,对古建技艺进行普及。

“工地开放日”期间,现场向游客展示了几乎涵盖中国古建传统技艺的五行八作,比如砍砖、梳麻、贴金等。

首开修缮团队负责瓦作的师傅,通过实际操作向游客讲解“砍砖”的工艺:如何给砖打点儿,如何将大于尺寸的砖料处理掉……

而负责贴金工艺的师傅还准备了真的金箔,手把手地教游客如何对古建筑“贴金”。

程超介绍,他们特意留了万寿寺东路建筑中的一面墙,让游客现场观摩,以便更好地理解古建筑“钉麻揪”等工艺操作。钉麻揪就是指把制好的麻揪以梅花状相互错开钉入墙面砖缝内,并在抹灰过程中将麻分成圆形掺在灰中,以提高抹灰层韧度和连接性能,避免墙灰脱落空鼓,起到固定墙体的作用。

在首开修缮团队的工匠们的指导下,游客在这面墙前能亲身体验用苘麻(qǐngmá)缠绕竹钉制成麻揪的全过程,还能亲身感受如何把梳理细致的麻束用白灰涂抹在墙面上。

细致生动的展示以及实际操作,游客不仅对首开修缮团队精湛的技艺有了全新了解,还对中国古建的传统技艺有了深刻的认知。

“工地开放日”这种形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