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春节期间,家住老四方区的同事告诉我,四方也有了书城,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同事还说,是由原来的第五百货公司改建的,大约是半年前才开张的。于是,正月十六逛糖球会时我便顺道看了一下,但是那时的心思并不在此,抬头看了看闪闪发光的金字门头却没有进去。但是,此后就时时想单独去一趟,可这事那事的,一直没能成行。
记得当年四月五日这一天,天气出奇的好,正是“一年光景在新春,桃红柳绿东风熏”,恰好又没有急事要做,早饭后我便决定去四方书城看一看。“五百”我先前去过,每年的糖球会也从这里路过,所以并不陌生。坐公交下车后,从嘉定路拐到宣化路上,一座大楼门厅上方“新华书店书城”几个鎏金大字赫然可见,进门后一看,嚯,竟然是如此宽敞,这是来前没有想到的。
殿堂宽大,可读者并不嘈杂,只见许多学生和成人,或站立、或坐在长凳上静静地选书读书。从屋顶悬垂下来的标示牌子,可知这个底层分为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两个区域或门类。每个门类又有细分,如文学艺术类又分名家名著、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散文随笔等类别,而这些类别的标示都镶嵌在靠墙的大书架的上端,而相应区域的地面上则摆放着许多一人高两面都可放书的立地书架。在这里看书买书真是十分方便,应当说这真是地方政府为当地居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我在楼下用脚步丈量了一下,殿堂长约二百步,阔约六十步。而后我又到二楼上,这里和底层一般大小,摆放的是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类书籍,另外还有儿童读物类书籍单列在大厅一侧的隔间里。
此处售书多为原价,对于常常逛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的我实在有些不情愿。看好的书不买又怕回家后后悔,就匆匆地选定两册,一册为《黄裳自选集》,一册为《张中行散文》,共费资58元。我一直喜欢黄裳的作品,曾经购得《黄裳散文四种》,而这本作者自选集为当年出版,也是第一次看到,不期然而遇也算一件幸事。
携书出门来到嘉禾路和宣化路交叉的小广场上,大约是因为天好又是清明节小长假的缘故,这里随处都有男女老少在消闲娱乐,见一中年男子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练写九成宫碑帖,我便驻足观看。此男子见我手拿两册书籍,便先行搭话:“在书城买的吧!”我说是的,随后我便问他:“附近还有书店吗?”男子指着老远的一幢楼说:“那里十几年前就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小时候常进去看书。后来小村庄又有一家,比这家还大,现在就是书城了。”
其实我对于他说的四方区的这家较早的书店,还有后来小村庄的书店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多年就有逛书店的习惯,虽然家住老台东,但是当时市内各家书店甚至李村沧口的书店大约都去过。上中学时就逛过四方的书店,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段时间,我便常常光顾嘉禾路上的这家新华书店了。因为,这段时间我曾经在嘉定山上的“青岛市轻工局人防工程第四连队”挖过“干道”。基本上就是一上午的活,在干道吃罢饭,又不想回家,我便常常泡在这家嘉禾路的书店里。
从“干道”所在地出来,顺着嘉善路一溜下坡,十几分就可到达,非常方便。特别是每到春节前夕,不大的书店里,扯起了绳子,挂满挂历,这在那时还是十分新鲜和时兴的事情,我就常常前往观赏明星和山水,但却没有买过。我在这里也曾经买过一些书籍,由于我没有在书的扉页上题记的习惯,所以现在记得的只有《名言贺语大观》和《曼哈顿的女人》两册了。
另外我还记得,大约年之后,嘉禾路上靠“四机”的一端,还曾出现过一个降价书店,虽然降价,但大多是正规出版的书,不成套的散本,我曾经在这里购买过《王国维读书生涯》、《梁启超读书生涯》、《康有为读书生涯》等书。后来这家书店也不见了,再次前往时,发现取而代之以餐馆和美容店。四流南路原先还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在六七十年代偶尔会走去看看,忘记买过什么书了。
上个世纪末,我突然想起毛公临终前读过的书《容斋随笔》,想找来看看,跑遍市南市北李沧四方都没有买到,这期间就去过四流南路新华书店,不过进去一看,大失所望,店内竟然只有一小半地方买书,其他地方改为经营文教用品了。有朋友说现在已经成为建行的门市部,我也没有前去考察一番。
另外,小村庄的“新华书店”去的次数也不少(据说是现在四方书城的前身),在人民路小村庄大转盘旁边,面积有百多平方米,曾经一度挺红火,有一个阶段常常溜达过去看看,也买过书,但是不多,感觉书的品味比较大众化,不太适合自己的文化情趣。后来市场经济、网络的兴起,看书买书的人少了,经营日渐萧条,再后来书店就搬到了嘉禾路上原五百商场地址上建立了书城。政府下了这么大的本钱,为建立一个读书的城市创造了条件,期待着真正的读书人渐多起来。
另外,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四方区域的大街小巷中也曾出现过不少个体书店,常常是此起彼伏,鲜有长久者,此不赘述。
(作者:刘书章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