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钟馗是我心》,刊登于《赤子》杂志(年1月上旬/总第期)。
他的画,似山中一杯酒,林下一声禅,一花一叶,见岁月长河
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文
本刊记者黄海霞
张宜,光头,硬气中藏着儒雅,稳健而内秀。他是一个丰富的人,观其画作,寄情山水,人物写意,花鸟情趣,禅境墨韵中,彰显着无穷的生命力量与生命气场。他饱满而空灵的画面,是心灵的表达与自然的沟通,是精神的解放与热情的生活,画无言而胜万语,墨写的世界,是他从现实到意识的顿悟与升华。
张宜的书画,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就算重彩,也了无火气,浑厚而灵秀,看似简洁的线条,却能构建出丰富的效果,好似灵与肉体在某个边界相遇。也如同他的人一样,总给人与众不同之处,给人以厚重,深刻,丰富,个性中不肆张扬,却又是那么可见棱角。在艺术的开拓与追求中,一路上,张宜心中始终有一盏心灯,亮起他的目标与方向,有忧患,有担当,墨之魂,蓄集着生命的宣言,一路前行,一路奔赴。
张宜,墨写的功力,归于画“道”吧,其人其画,如山中一杯酒,林下一声禅,一花一叶,见岁月长河……
张宜的初心路
张宜出生于山东潍坊,历史上县令郑板桥对这座城市影响极大,是名家辈出的书画之乡。张宜是潍坊四大家族中张家之后,其爷爷曾经留学日本,二爷爷张镜远是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的学生,五爷爷是郭味蕖先生的学生,是潍坊学院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张宜从小生活在这个大家族的四合院里,院里养的老鹰、花卉,各种草本、木本植物,供其祖辈观赏与写生,耳濡目染中,受家学滋养,他打小就与书画结缘。
五岁开始学习书法,其二爷在当地工人文化宫开班,每周日张宜都要到文化宫接受书法教育。提及此事,张宜很是感谢母亲,因为孩提时代,对于枯燥的书法作业临摹,每当懈怠时,妈妈一直是身后那个持戒尺监督的人,母亲的严苛让张宜在小学时期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高中时期,他上了潍坊高中九中的美术班。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美术班的学业是半天画画,半天文化课,他师从中国写意人物大家王珂,学习了花鸟、人物的造型。后又转战山东诸城一中,强化速描、速写的学习。而当时的诸城一中,是山东省重点高中,专设的美术班是全国招生。当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岳海波前往诸城一中教课,他结识了岳教授,并得到岳海波教授的点拨与指导,因他个人的基础扎实全面和专业突出,岳教授就建议他要考取美术专业。
一年后,张宜如愿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大学期间,张宜系统地学习中国画,跟从张志民院长、岳海波教授等大家学习。他有扎实的书法基础,加上他绘画方面的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张宜被分配到了济南广播电视报社,做了报纸美术编辑,所学专业运用到版面的设计上,开始了张宜第一个十年的“设计”。这十年间,他努力做着本职工作,同时也搞一些文艺印刷、挂历设计。工作中,他开始思考与研究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对笔墨与画作的深浅、浓淡,构图与质感,所表现的“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还有设色上的讲究等等,张宜开始对章法与律动有了自己的感觉与理解,开始以画作触及情感,以达共鸣。特别是对齐白石的篆刻之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那种对“写意篆刻”的理解与领悟,那是一种高级、无形的设计,触类旁通地影响到了他的设计工作,进而提升自己的艺术感知与修养。
在报社走过了十年设计之路后,到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国际艺术交流学院,34岁的他被母校召回,开始了他进入社会的第二个十年的教学生涯。他随后考取了山水画专业的研究生。这个十年间,他一方面教学,一方面在认知上、观念上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来源于所结识的人与事。著名武学家双手剑创始人于承惠先生(《少林寺》中王仁则、黄河大侠扮演者),以武术入道,集儒释道合一,擅长古体诗,在多次的交往中,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一种观念与认知影响着张宜,使他在意识层面上发生改变,对于中国画及中国画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张宜的笔下有了张力,有了方向与气场。
教与学,这十年间,一直是张宜的主修内容。作为老师,他要教学生基本功,为画而画,然后再提升到意境,是每个学美术的人必经的过程,这种艺术修养会因人而异。有许多人,很长时间,或者更多的精力与功力也就停留在形上,而突破升华是区分一个画匠与画家的根本标准,实际上也就是一幅画有了骨架与肉体,接下来给灵魂,就如一个人,给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再给予他一双飞翔的翅膀。
张宜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进行着教学,同时在自己的学习中修养,这十年,从学院成立到他离开,已经招收的本、专科生五六百人,送出了几届学生,谈起这些,张宜的成就感满满。
年,山东省文联考察干部,物色美协接班人,他被调到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年时任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负责把握山东省美术发展的方向。这个十年,张宜肩负重担,“不能仅仅是作画了,还得做好社会人这个角色,这十年,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了,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队伍前行的方向时代印记,社会责任,是对一个带头人的要求与担当。”在与记者交流中,张宜坦露心头的责任,“山东是书画大省,全国各地都有从山东走出去的艺术家,在与各省、国际之间的交流中,怎样传播好齐鲁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做为一个美术大省的驻会负责人,组织人员走大川名山,沿黄河采风。他们抛开为画而画,而是走进百姓家,在黄河题材的作品中,挖掘出许多画面背后的人和故事,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见证安澜》《胶东乳娘》等作品频频问世。
随着实践的增多,探索题材的丰富,古诗词中智慧启发,喧闹的现实与清净的内心诉求,张宜把历代名家都画的钟馗作为探讨课题,借物表达,钟馗作为借喻符号,存在于百姓心中,它是一种安祥祈福的精神力量,化有形为无形,来解救内心。文武钟馗的形象绘画,表达内心的情感,活泼的打油诗,《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让艺术融进生活,给情感找到了另一种路径的出口。
观张宜画作,入境禅意。其本人有浓密的头发,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光头造型,在张宜看来,正所谓青丝与烦恼,摒弃的是压力与束缚。儒释道的精气神,会始终清醒地激荡在他的血液里。
入静、入画、入境,张宜的画笔无数次与古人圣贤对话,在笔墨里,面对不满,借物呐喊,面对悲喜,尽情发泄,由内心笃定前行,以艺术的形式走到极致,画作由构图层面突破上升,到技术层面,由结构支撑到精神支撑。
就以宜兴十年,张宜的单刀篆刻说吧,从了解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的印章,他对方寸之间的艺术空间,看古今知天地。宜兴紫纱,传统中都是双刀刻印的构线篆刻,而张宜则在上面尝试单刀写意,这种与笔墨在宣纸上的情感触碰相比,它有阻力,又要求速度,思考维度和绘画观念上的改变,技术与民间艺术上的结合,张宜的单刀写意型刻画,是一个创新与开拓,所呈现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与品格。
张宜的创作,始终以感人作为一个标准,“为什么有的人画面感人?不让人感动的作品,是绘画线上走的,而感人的作品,则是画从血液里走的。”张宜说,一个画家如果没有艺术的人生就无艺术的绘画。
境即心境,解读“阿一”
“阿一”是张宜的号,观其人物画作,与传统画法上有所不同,在写意的形式上有了转换,笔墨上有创新。张宜早期的绘画,受其导师张志民风格的影响,他的水墨山水,笔墨酣畅,任情驰骋,由神纵跃,呈浑厚的浩然之气,给观者以生命的跃动。之后,专攻大写意人物画,他将山水的苍茫峥嵘和深沉的内在美纳入写意人物画中,细密、酣畅、玄远——大笔、大墨、大线条、大块面,成为张宜的“绘画胎记”。许多作品则以人物作为画面主体,大片的空白,大片的笔墨,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却又浑然一体,时空上明灭交替、渺茫无极。
张宜的画作,直冲视觉的是他的气韵。画中之气,既传承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时代气息,再注入他的文化修养与情感。在他的钟馗系列作品中,可见钟进士的雄风英气、正义之气,“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老夫捉鬼上千载”的霸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的亲民爱民的地气,“暑酷复难耐,小鬼把瓜开”中的诙谐之气,都通过他的重笔浓墨、他利柔的线条、奇妙的幻形、他的文韵逸风得以倡扬。《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风云三尺剑,社稷一绒衣》《天下为公》这些作品,则是张宜心存济世的热忱,抒发家国情怀,实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