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校有没有这30个一来和泸溪比比

                            

打开泸溪的教育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泸溪学校的分布呈“一环两片”状。一环,就是指省道S、S首尾相接,成了环绕整个泸溪的一条环线,全长公里,串起了浦市、合水、兴隆场、白羊溪等10余个乡镇,大多数乡镇学校就沿路而建。两片,就是指武溪、浦市,它们是泸溪最大的两个城镇,拥有泸溪县60%的人口,分布着县一中、县二中、县五中、县职业中专学校、白沙中学、白沙小学、思源实验学校等学校。而在“一环两片”之外的广大山区,是众多的村小和教学点。

就是这一份老、少、边、穷山区的教育地图,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全县每年3.8万多名中小学生,几乎无一人外出择校,并且,目前在泸溪县就读的外县籍学生达人。

泸溪有何魔力?

靠过硬的质量,靠办好每一所学校。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过去,考入泸溪县一中的学生,有80%为城镇中学毕业生,现在乡村学生占了50%左右。而且全县15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所学校都能轻松完成县一中招生指标(成绩必须达到县一中录取线);全县艺体获奖人数,乡村学生占了半壁江山!

泸溪县为何能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这篇大文章?他们又怎么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1.保障“1%”的最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益,泸溪县18年未强撤一所村小,还出台“村小18条”——

办好教育的“神经末梢”

“我们想看一所最差的村小。”

“没有最差的,只有最偏远的。”

这是采访中一段真实的对话,回答记者提问的,是谭子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记者绕道吉首,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了2个多小时,直奔该县最偏远的解放岩乡水卡小学。

水卡小学有51名学生,4名教师。学校依山而建,爬上两个平台之后,一栋教学楼掩映在大树之下,校园显得幽静阴凉。教学楼虽显陈旧,但干净整洁,正是上课时间,课堂里传来琅琅书声。

“教学质量有时比中心校还好。”水卡小学负责人杨老黑自豪地说。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地广人稀,所乡村校中,学生数在人以下的有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有54所。小规模校众多,“神经末梢”发达,成了泸溪教育一个突出的特征。

因此,建好占全县学校总数74%的人以下小规模校,成为泸溪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脱贫的现实需求。那么,泸溪县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小规模校?能办好?来到泸溪县采访调研的教育界人士几乎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泸溪有它自己的独特县情。”教体局副局长向子权说,当初不撤是因为泸溪是典型的山区县,两座山之间人们可以对话,但如果走路,就得走上好几公里甚至更远,“望到屋,走到哭”,大人如此,更别提只有几岁的孩子了。“如果把这些学校撤并了,孩子就得每天走很远的路上学。何况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让孩子寄宿显然也不现实。”向子权说,六七岁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如果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最好的办法是家长陪同。“但问题又来了,这些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如果要租房,会给这些家庭增添较重的负担,何况很多留守儿童也没有人能够去照看他们。”

记者多次深入泸溪,跑遍了全县的10余个乡镇,正如向子权所说,交通极其不便,公路时而盘旋在山顶,时而穿梭在深谷,人口居住分散,不少教学点和村小地理位置极为偏远。像达岚镇覃木阳小学,不通公路,老师走到镇上需要3个小时,更不用说学生了。

“我们不撤并村小,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保障极少数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益,强行撤并只会让很多孩子辍学。”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他给了记者一组数据:年,泸溪县有小学生名,其中村小只有名。而在“一人校”(只有一名老师的学校、教学点)就读的只有名。也就是说,在泸溪县,只有约1%的学生在最偏远的教学点就读,而恰恰是这1%,是最为贫困的孩子,是最可能辍学的学生。谢永良说,泸溪31.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达到6.5万人。这1%的学生,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弟。比如红桥小学,34名学生中就有32名是留守儿童;辛女溪小学13名学生中,有12名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

“对教育部门来说,保障这些极少数孩子的就学权益,既是在履行教育部门的公共职责,也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谢永良说。

这就是当初教育局经过认真调研后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也被泸溪县教育局几届班子坚持。这些年,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县里只把一些学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并入了较大的学校。18年来,该县只撤并了一所初中和一所因生源减少而出现生存危机的高中。

我们采访时,离水卡小学三四公里外的大塘坳村小只有两名一年级小女生,但学校还在坚持。后来是家长主动要求,这两个孩子才并到水卡小学,她们的老师杨乔宽每天用自己的车接送她们上下学。

小规模校不撤,但如何办好?如何保证其质量?换句话说,如果不把占全县学校总数74%的所乡村小规模校建好,乡村教育振兴、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脱贫也就都是一句空话。

在这种背景下,《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此制度包含“升降国旗”“作息要求”“教育教学常规”“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教师管理”“校产管理”“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等共8项18条,这就是泸溪有名的“村小18条”。

白沙红土溪小学校园面积只有多平方米,一栋两层的教学楼,一栋一层的办公楼,新修的塑胶跑道格外“亮眼”。由于离县城较近,学生由高峰期多人减少到年的58人,6名教师。但就是这所人数不断减少的村小,记者走进学校发现,教学楼二楼竟有音乐室、美术室和电脑室。

校长张斌介绍,这几年,县里陆续投入70余万元,改善了村小的硬件设施设备,修建塑胶跑道,翻新教学楼、办公楼,添置艺体器材等。“由于村小与中心校距离近,中心校每周还会有音、体、美教师来走教。”

红土溪小学的校园建设可算作泸溪县村小的标配。“村小18条”中最后一项“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由“校园基本配置”“办公室配置”“教室配置”“设备配置”4部分共“30个一”组成。

一个校门一道墙,一张球台一根旗杆,一台饮水机一个资料柜,一本挂历一座钟,一张讲台一块公告栏,一条横幅一块黑板报,一台电视机一套卫星电视接收器,一套教学教具一套音响设备……泸溪县教体局在对所村小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时,全都对照着“30个一”来。坏了、旧了,换新的;没有的,补齐。

“只要有学生,就要有学校;只要有学校,就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谭子好说。为完成全县所小规模校“30个一”的基本建设配置,县里前前后后投入超过万元,两年下来,“所小规模校,随便哪所都好看。”

小规模校当然不能仅仅只是好看,更重要的还得办出质量。泸溪县建立了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乡村村小锻炼制度,每年选派名业务骨干到村小锻炼,充实村小教师力量。为了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泸溪县建立了乡镇音、体、美教师无校籍制度,全县乡村学校的音、体、美教师只聘任到乡镇,不定点到校,对村小音、体、美教学实行走教制。再加上村小教师每个月享受1元的津补贴,不少教师主动申请到村小任教,泸溪县村小的师资已不成问题。

我们采访时在小章乡黄泥冲小学看到,两名年轻的“县里最抢手的公费定向师范生”陈自华、邓晓杰,主动要求从中心校下到村小,并且主动要求包班,“想做个试验。”24岁的陈自华信心满满,她说,邓晓杰是她的闺蜜,两个人都“满脑子教育理想”,县里也就很支持,让她们放手干。整齐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青春的笑容,“村小的孩子们真有福气”,帮我们开车的师傅都感慨。

教体局对村小的质量要求,与中心校没有任何区别,质量检测与村小教师们的薪酬、调动、评优、晋级等全部挂钩。

在这种机制下,泸溪出现了村小质量比中心校还好的现象。“我们学生的成绩,跟中心校比,也是数一数二呢。”解放岩乡茨冲小学是一所只有28名学生、2名年轻教师的村小,说起学校的教学质量,28岁的教学点负责人向延秦自豪地说。

2.“一对一”帮扶,全县结成个对子且捆绑考核,乡镇校由弱变强,孩子出村不出乡成为现实——

做强县域教育的“夹生层”

为村小配备新课桌椅。

泸溪县城乡学生享受现代化信息设备教学。

近5年,整个泸溪建了3所新学校:思源实验学校、武溪二小,位于武溪镇,年9月开学;还有一所是芙蓉学校,位于浦市镇,目前在建。而仅用这3所学校,泸溪县就能在年彻底化解大班额。

“我们化解大班额比较轻松,因为乡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在别的地方是很头痛的事,而泸溪却“胸有成竹”。

据统计,泸溪县60%的人口生活在两个大镇武溪、浦市,而这两个镇的学生数也基本上占了全县学生数的60%,与城镇化率相当。年,两个镇的小学生人数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56.43%,年这一数据是57%,其中县城白沙片区小学生数占比,年为31.65%,年为31.73%;两个镇的初中生人数占全县初中生总数的比例,年为60.74%,年为59.53%。而村小学生人数年占比为13.65%,年为13.37%。也就是说,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乡镇很少有学生往城里挤,基本上都留在了乡镇学校,“出村不出乡”,在泸溪基本上成了现实。

泸溪为什么能做到?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前面写到的,建强师资,做强班子,建强中层,加强管理,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充实。

其次是“结对帮扶”支教活动。这几年,泸溪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共同发展”思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三类进行了科学结对设计,结成对帮扶学校,以5年为一个周期,从“管理帮扶、教师帮扶、资源帮扶、文化帮扶、学生帮扶”五大板块入手,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乡村薄弱校,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给予人力、物力、智力全方位支持,编织了一张覆盖城区校、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贫网,将城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嫁接”到乡村学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年以来,全县共派出名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乡村薄弱学校。其支教工作实行支教方与受援方帮扶责任的“四捆绑”:工作目标捆绑、领导责任捆绑、工作职责捆绑、考核奖罚捆绑。

再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州、县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分片区对全县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全员轮训,每学期4次。

第四,开展“三联三帮”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行“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工作责任制。教体局领导和局各股室(含二级机构)均联系一所学校,帮助学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教体局业务股室干部、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名教师,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中小学教师联系一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业成绩。

效果如何?

记者从县城白沙出发,经过蜿蜒的山路,2个多小时后来到位于兴隆场镇的县三中。

县三中曾经办有高中,质量也不错。后来高中停办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周围不少老百姓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县城读书。

兴隆场是泸溪的大镇,县三中办不好,周围几万名老百姓受影响。泸溪下决心改变县三中的面貌。

年4月,副县长尚远道与谭子好率一众人马进驻县三中,听课、谈话、调研,进行了整整三天。之后,县三中班子被彻底改组。第二年秋季开学,县里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被选派,成了这所乡村学校的驻点校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作为委派干部,李永生清楚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将白沙中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举措带入三中,让这所乡村校打上“白沙”的底色。李永生一边分析学校周边情况、家长素质、师生特点,一边帮助制订发展规划,同时引进白沙中学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在教学上要求“试卷不过夜”“作业全批全改”等,并且组织白沙中学优秀教师送教上门。截至年6月底,共送教、送研、送讲座50多次,结成师徒20多对。

这边“软件”大换血,那边硬件大投入:三年里投入达多万元,改建了教学楼,添置了办学设施。双管齐下,让县三中面貌巨变:年,全州初三学业水平考试,7科总平均分列全县乡村独立初中第一,高中上线率、录取率列乡村独立初中第二;年,获县教学质量效益评价先进单位……现在的县三中,教师和学生队伍稳定,年以来,先后有30多名学生转回学校,年就读人数达人。

白沙小学和永兴场小学也是一对这样的“兄弟校”。年3月,正式结对,从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交流挂职到教师互派交流,再到学生插班实践,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细胞”。“是敞开大门,深度结对。”白沙小学校长周建生如此形容。

永兴场小学新进特岗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缺少经验,白沙小学就敞开大门让永兴场小学新进青年教师跟班深入学习,了解班级一日管理、随堂听课学习、参观班级文化布置、参与集体说评课。“我们的班级文化布置成了亮点,实际上是学了白沙小学的。”永兴场小学校长杨金卫说,他也到很多地方包括外省学习过,但人家的许多做法太“高大上”了,学不到,还是这种本土化的帮扶最有效。

“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杨金卫用比较专业的话语概括结对后学校课堂教学的三大变化。年,该校的全县综合排名从同类学校倒数第一上升了6个名次,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李艳梅老师所教的科学在年全县抽考中一举夺冠,实现了教学质量历史性突破。

“我们质量评价绑定,被帮扶校的质量评价占帮扶校质量评价分的30%。”谢永良说,为了不让帮扶流于形式,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坚持和完善一月一调度、一督查、一排名、一通报、一宣传、一会诊的“六个一”督查制度,将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的目标考核、校长测评、干部晋升等挂钩,强化了两校领导的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将两校真正“捆绑”在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到长期帮扶,并从有限的资金中拨付20万元专项经费表彰先进。

据统计,截至年6月,全县对结对帮扶学校,多名教师深度参与,共开展送教、送研、送培下乡活动多次,参与活动人数在1.8万人次以上。以送教下乡为互动平台,以教师互助为组织纽带,推进了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利益共享,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举措让优质教育在城乡结对中孵化。

“经过年的酝酿、年的推行、年的深度融合、年的深度拓展,泸溪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了‘一个拓展’和‘两个转变’,达到了预期目标。”谭子好告诉记者,“一个拓展”是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由义务教育阶段向学前、高中、职中、民办等教育全面拓展,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覆盖了全县所有学校。“两个转变”即学校由不重视结对帮扶工作到主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教师由被动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到积极主动投身于结对帮扶活动。

名师工作室送教三中与师生合影。

组织县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

城乡学校的结对帮扶,让乡镇校大变样,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竞赛和教学比武,全县教研教改氛围日益浓厚:合水小学着力打造“生本教育”教学模式;长坪学校全面开展“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泸溪县四中坚持走“学案导学三环五步”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现在,泸溪县三中、解放岩学校、石榴坪学校等乡村薄弱学校实现了“美丽蝶变”,城乡各中小学校实现了全面提升,各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体转入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阶段。部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甚至超过城镇学校。至年,石榴坪学校初三毕业会考、期末质量监测排名九年一贯制学区第一、全县所有学校第三,并连续两年被评为目标管理、质量效益、学生资助、教育扶贫等工作先进单位。

3.推进城区学校“一校一品”工程,城区学校各具特色、渐成品牌——

做优县域教育的“火车头”

白沙小学的陶艺和足球教学、思源实验学校的辰河高腔、县职业中专学校的踏虎凿花、县五中的艺体教学、白沙中学的阳光体育活动、浦市小学的大课间“鼓舞”、武溪小学的苗族跳香舞、明德小学的课间武术体操……走进泸溪县城镇学校,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学校,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把整个泸溪教育比喻成一辆火车,各个乡镇学校是车厢,那么城镇学校就是火车头,要增强动力、引领示范,带着大家跑。”向子权说,对一所学校来说,名师“火车头”作用不可少;对一个县域来说,名校“火车头”作用不可缺。

他认为,教育均衡不是平均主义,不是限制名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抬高底部,整体提升,共同进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因此,对城区优质学校,泸溪大力实施“一校一品”工程,促进城区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形成百花齐放的生态。

这里要指出的是,泸溪县的城区教育中心,并不仅仅只是县城,而是形成了武溪、浦市“齐头并进”的态势。两个片区均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优质学校的良好生态:武溪片区有泸溪县一中、白沙中学、白沙小学、明德小学、思源实验学校,远一点的老城区有泸溪县五中(完全中学)、武溪一小、武溪二小;浦市片区有泸溪县二中(完全中学)、浦市一小、浦市二小。

谢永良说,各个片区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开展联片教研等活动,“一片带一片”,又带动了附近乡镇学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升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县城大班额的压力,也进一步拉近了优质教育资源与老百姓家门口的距离。

谈泸溪教育,避不开谈泸溪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泸溪基础教育的出口,也是泸溪教育的“火车头”,带动着整个泸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泸溪的几个“火车头”都跑得快,这是泸溪老百姓公认的,最直观地体现在高考成绩上:年,泸溪县一中2名学生圆梦清华,4名学生考上飞行员,二本以上人数为人,本科升学率占比达64.3%;泸溪县二中二本以上人数为人,本科升学率为37.5%;泸溪县五中本科升学率为28.3%;就连县职业中专学校,也有15%的学生升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人们会奇怪:这么小的一个县,为什么能办好三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中专学校?

这与泸溪县对高中阶段学校的发展战略分不开:县一中是做优做强,走文化教育之路;县二中是做大做全,走“文化+体育”特色发展之路;县五中是做特做专,走艺体特色发展之路;县职业中专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大大避开了县域内高中阶段教育的恶性竞争。

拿泸溪县五中来说。

泸溪县五中创办于年,高中恢复于6年,是一所完全中学。年春季学期,该校有在校初中生人,高中生人。在恢复高中办学时,一道现实的命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县里已经有两所以文化教学为主的高中,县五中该走什么路子?

在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后,县里决定让五中走艺体特色的路子。因为湘西的孩子能唱会跳,才艺出众,艺体能满足学生升学的多样化需求。

起步时很艰难,因为学校没有任何的专业教室,舞蹈教学在水泥地的食堂进行,二胡、笛子教学在教学楼走廊开展,体育教学在煤渣操场上进行。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给予了一大批拥有艺体特长但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升学的机会。

现在,该校每年高考二本上线学生70多人,其中60多人是艺体生,年有76人上线,其中66人是艺体生。招生也十分火爆,年,共有多名学生报考县五中艺体班,其中还有不少外县学生,而招生计划只有名。

现在,县五中新建了艺术大楼,占地6平方米,共投入0多万元。艺术大楼里专业教室样样俱全:二楼是美术,三楼是声乐,四楼是舞蹈,五楼是器乐,六楼有演播厅、排练厅。学校还投入万元建体育场,成了湘西州远近闻名的艺体名校。

“不仅如此,我们还带动了整个县的艺术学科发展。”校长李建军说,年,学校成立了姜海军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现有6位名师,13名学员。名师工作室定期在全县开展音乐教师培训、讲座、送教活动,先后培训全县音乐教师0余人次。

而城区其他中小学,也是泸溪县各个学段学校的“火车头”,这当然是由城区学校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资源禀赋等决定的。

作为一所新学校,思源实验学校年9月才投入使用。但走入校园的人,无不惊讶于该校竟然开设了67个社团。这些社团包括绘画、科技创新、二胡、笛子、葫芦丝、古筝、扬琴、打击乐、唢呐、电子琴、辰河高腔、踏虎凿花、滚铁环、踩高跷、呼啦圈、电脑创作、陶笛、瑜伽、攀岩等。

截至目前,该校共开设45个综合实践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自主选择,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的两节特色课“走班”。这些额外的课程,全部免费。

如此多的特色课程,就算在省城学校也很罕见!

“学生要全面发展、多元智能,不是说语文好、数学好就好了,让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在小学阶段得到发展,将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已从事38年教育工作的周建生深有感触地说。在白沙小学,陶艺、足球已经成了该校鲜明的特色。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湖南教育》年9月C版

作者:阳锡叶、赖斯捷、李茂林、倪正松、李伦娥、李常

原标题:《你的学校有没有这“30个一”?来和泸溪比比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