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dfzj/年1月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去世,享年96岁。笔者回忆与其交往点滴,他的坚守、智慧、创新让人印象深刻。以杨洛书对中国年画的卓越贡献,尊一声大先生杨洛书,老人家当之无愧。文
许志杰偶翻珍藏于案头的一些书刊,发现了杨洛书先生赠送的两册《杨家埠木版年画》。其中一册夹着一张荣誉证书,是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荣誉证书复印件,上面用中、英文分别写着:“杨洛书先生,鉴于您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成绩卓著,兹授予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而在年画册的扉页则写有“许志杰先生惠存,癸未年贰月杨洛书”,并嵌有两方杨洛书的篆书印章。“癸未”应是年,那年2月1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我是正月初二下午开车和家人一起去的杨家埠,看大街上人不多,就直接转进了村西头杨洛书先生的家。杨家埠分东、西两个连在一起的村落,杨洛书的家属于西杨家埠,与我老家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公里,半个小时就到了。小时候去过几次设在寒亭的潍县城,路过杨家埠,知道那里的人会扎风筝,还会刻版印刷那种颜色鲜艳的年画。好像我也曾进村几次,但印象不深。第一次正式进村拜访杨洛书先生,是年11月11日,我和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同仁到杨家埠采访,当地朋友做了周到的安排,带我们见到了年画大师杨洛书,观摩了一张年画的全部制作过程。算来至今整整30个年头了,其实那时的杨洛书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记得他个子不高,背微驼,眼睛炯炯有神。刻版是年画的第一道工序,木板一般采用既要有耐性、硬度,还不能过于生硬、无法运刀的中性木头,因而多采用桃木、老梨树类。杨老干起活来那么麻利,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就几刀的勾划,一张年画雏形便见于眼前。同行者言,杨洛书刻下来的木屑都充满一种悠扬的美感,这是老人家数年专攻,与一块块坚硬的木板和谐相处,达成一种历史的合一。刻版需要巧劲,如庖丁解牛般熟知牛身上的每一块骨骼和每一个关节所在,每一块木板都有自己的属性,凭经验打眼一看便知晓一棵树的年轮,了解木板的纹路与硬度,才能做到运刀自如。刻版还需要持久的耐力,灵活的转弯抹角离不开强大的臂力支撑,有时刻一块板一气呵成,对臂力的要求高于对手腕力量的要求。看杨老刻完一块板,一位女性记者想与杨老比一下腕力,结果根本不是对手。又换了一位30岁出头的男性,坚持了不一会儿还是败下阵来。杨老说臂力与腕力是自己吃饭的本钱,刻不动板子了,就会失去年画。他举起自己的手让我们看,一块块像刻刀一样颜色的老茧长在手心和三个弯曲的手指头内侧。现场一片寂静。这是我们对艺术理解的一次升华,也是向杨洛书先生致以敬意。杨洛书的魅力在于他对自己从事一辈子的杨家埠年画的挚爱与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木版年画被称为我国传统民间美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宋朝末年,臻于明代中前期。从年画的色彩、内容、表现形式看,初期的年画应该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宋代的生灵涂炭、元朝的残暴压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需要一种出于想象而护佑自己与家人的神物出现,于是门神诞生了。这是历史。杨洛书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年画制作,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本功,一张年画制作需要的每一个细节过程,他都可以自如地完成。他岁数不大时便加入著名的“同顺德画店”做学徒,从一笔一笔做线描勾勒、一刀一刀专业刻版,再到挖掘历史、民俗风情,无不经历千磨万折,练就一套精湛画稿、精细刻版、精道印刷、精心勾涮的操作手法,成为画店优秀传人,尤以刻版艺术惊艳同行。他独创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艺术技法,被年画界广泛认可,成为杨家埠年画的创作秘籍,誉为不可模拟之一绝。听杨老说,年画能给人一种过年的喜悦,使人得益于每一张年画带给人的美妙感受。滔滔不绝,烂熟于心,他从杨家埠的年画讲到全国三大年画(潍县杨家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同与不同,再讲传统年画遇到的问题,以及杨家埠年画的创新与坚持,条理清晰,思路开阔,完全出乎一行媒体人的意料,令大家直呼受益匪浅。杨洛书的定力在于一辈子扎根杨家埠,活跃在杨家埠年画这样一个民间艺术花园里,或者是耕耘在自家不大的农家小院中。10年后的癸未年()正月初二,我又一次走进杨洛书的家,他正在为瘫痪在床多年的老伴张罗午饭,他说老伴躺在床上已有几年,这些年一直由他照顾。正房北屋五连房开间很小,当门三间是杨洛书的工作室、接待室、展厅,一应俱全,显得凌乱却十足的艺术范儿。墙上挂着一些照片,其中有两张是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杨家埠跟着杨洛书研修年画的场景,这位主持人在杨家埠一住数十日,每天到杨洛书家跟着他学习。从年画的历史、故事到具体操作工序,虚心敬业,尤其是她对年画的敬畏,每看一张木版或老年画,都要戴上手套,小心翼翼,这也使得杨洛书很受感动。此后又有几位日本年轻人到杨洛书家拜师学艺,精心研学年画。这也笃定了老人家心中杨家埠年画一定能够传承下去、走出国门、亮相世界的信念。有几年,机械化年画严重冲击着传统年画的制作,包括一些传统年画家也开始动摇,担心传统手工年画坚持不了几年。杨洛书始终如一,毫不动摇自己的传统理念,他不仅坚守,还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把传统年画的制作技艺做得更加精细,题材更加广泛,并采用一些新的创作式样,吸引年轻人。他首创年画挂历,很是走俏,精刻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西游记》,将杨家埠年画带到一个崭新的领域。年,杨洛书把自己设法保存下来的一块刻于多年前的方贡笺木质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时期的老画版,无偿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老父亲和爷爷的感染、带动下,杨家长子、长孙都在从事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将杨家埠年画的历史往下延伸着。有一年春天,我正和冯骥才先生在一起,冯先生一早接到杨洛书打来的电话,说夜里家中被偷,冯先生担心的是小偷会盗取杨洛书收藏的一些老年画版。杨老说,画版一块没丢,家里存放了几十年的几块老银元被拿走了。杨洛书笑出了声,终于放下心来的冯骥才也露出笑容。这些年冯骥才先生一直心牵着远在杨家埠的杨洛书,给予这位隐于乡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刀又一刀、一张又一张制作年画的老艺人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