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迎来文艺复兴哈尔滨市民聊日历背后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http://m.39.net/pf/a_6329464.html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里,墙壁上总有一枚钉子是为日历准备的。黄历、台历、挂历曾常年占据着客厅的重要位置,直至智能手机的普及,它们才一度沉寂。

然而,近几年日历书重新活跃于年轻人的案头,成为了一道文化景观。故宫日历、国博日历、单向历、豆瓣日历、漫画日历、诗词日历……与之前的“土味”日历不同,如今的日历不仅主题越来越多,而且颜值越来越高,有人甚至将其称为日历的“文艺复兴”。

日历,一年又一年,买日历的人,一代又一代。近日,记者采访了出生于不同时代的哈尔滨市民,一起聊聊那些与日历有关的记忆……

黄历:婚丧嫁娶靠它选日子,有人拿它卷烟、打欠条

眼下,人们提起“老黄历”时,它已不再是挂在门旁的物件,而成了“陈年旧事”的代名词。

关于黄历,有人曾这样评价:它赋予时间以“节奏”,把平等的时间以“宜”、“忌”划分,以此为对茫然事物缺乏安全感的人类提供依靠。

哈尔滨退休教师周大爷对此颇有感触。周大爷今年70岁,经历过那个从供销社里买老黄历的年代。周大爷告诉记者:“几十年前,我们管黄历叫‘天天扯’,每次出远门前,大家会先看看是否‘宜出行’,如果不着急就等两天再走,婚丧嫁娶也全靠它选日子,结婚一定会挑红字的。家里抽烟的人往往扯得最勤,薄薄的一页纸能卷两根烟,还有人直接拿它打欠条,把借钱的日子揣进兜里……”

虽然当时的黄历一本不到2毛钱,但不是家家户户都舍得买,有人家里困难,隔段时间就去邻居家打听“今天几号了”,周大爷坦言,其实他不太喜欢翻黄历,苦于当时日历品种太少,“没得挑,才不得不扯。”

台历:生活琐事随手记,中老年人的“台式日记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家的写字台上都摆着一本台历。“百科知识”、“生活保健”、“每日菜谱”,那些颇具年代感的环球趣闻和小知识,曾让人们津津乐道。

年,周大爷家里摆上了台历。跟很多中老年人一样,他习惯在台历的空白处记事儿,而且这一记就是31年。

“年1月2日,搪瓷脸盆9块2毛5”,“年3月23日,女儿结婚招待8桌”,“年8月6日,老家的洪水退了”,“年1月8日,天气奇冷,夜里零下30℃”……随手翻阅这一本本台历,周大爷不仅在台历上记下了日常开销、家庭琐事、婚丧嫁娶,天气情况,偶尔赶上有国内外大事,也会随手记上一笔。作为体育爱好者,他还认真记下了每届奥运会的中国奖牌数。

从年轻时教书、参加教师培训,到退休后旅游、逛公园,从“十块钱能办年货”,到如今猪肉30多块钱一斤,这些被他记在台历上的只言片语和生活细节,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有些事儿啊,硬想是想不起来的,我没事儿就在家翻翻这些日历,看看20年前的今天我干啥了,觉得挺有意思的。每次孩子们有啥重要的日子想不起来了,也都跑来问我。”周大爷笑着说:“这30多年我天天不落,就连外出旅游,我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把当天重要的事情记下来,回家后再补到台历上。”

挂历:60后70后爱看“大美人”,80后用它包书皮

在一档综艺节目里,主持人张绍刚介绍名模瞿颖时,调侃她是“老艺术家”,反复强调“她是上过挂历的人”。现场的90后和00后一脸蒙圈,有人网上提问:“‘上过挂历’到底是什么梗?”

“在没有微博热搜的年代,女明星上挂历是走红的重要标志。”关于挂历的记忆,60后的哈尔滨市民丁立颇有发言权。丁立回忆说,元旦前的一两个月,新华书店会将一些柜台腾出地来,一行一行地挂满挂历,“当年,送挂历是个很有分量的新年礼物,也是很大的人情,相当于现在过年送两箱大米吧。”

当年印着明星和影视剧照的挂历很受欢迎,让丁立印象较深的是《小花》、《庐山恋》、《杜鹃山》等剧照,以及张瑞芳、王晓棠、刘晓庆、林芳兵、姜黎黎、沈丹萍、斯琴高娃等人的肖像挂历,“以当代人的审美来看,她们的发型和服装都屯乎乎的,不过那时人人都觉得她们可真漂亮啊!”丁立笑着说,挂历上穿着清凉的大美人,小伙子尤其爱看,有人干脆直接撕下来贴墙上。

如果说60后和70后喜欢欣赏挂历的“A面”,那80后则不得不把挂历的“B面”塞进书包里。85后的李洋对挂历发挥的“余热”回忆满满,“上小学时,老师要求必须包白书皮,挂历纸是最佳选择,所以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会向亲戚、邻居要些旧挂历,小的日历一页包一本书,大的能包一本半,不够了就用透明胶粘起来,还有人用订书机把四个角订一下。”让李洋最难忘的是,当时有些手巧的家长会在书皮上叠小叶子,一度让她羡慕不已……

文创日历:90后00后桌上的“小确幸”

最近十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日历的普及,人们迎来了一个无需纸质日历的时代。然而,年,被称为“中国最美日历”的故宫日历意外翻红,让几乎已经丧失实用价值的日历,成为了一种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文化商品,甚至一度跃上畅销书榜。

记者在电商平台输入“日历”二字,故宫日历、豆瓣日历、单向历、晚安日历、健康日历等上百种文创日历应接不暇。有的日历相当文艺,老黄历上的宜出行、宜嫁娶,变成了宜赏雪、宜抢票、宜以梦为马。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年轻消费者热衷为这些创意买单。

“年我用的是物种日历,年用诗词日历,年用传家日历,今年用的是每日人文地图。”哈尔滨市民小菲今年已连续第四年买文创日历了,每年选一款不同主题的日历,已经成了新年的仪式感之一。

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文创日历的“文艺复兴”,不仅彰显着仪式感,也代表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快餐式向往”。就像网友吐槽的:“毕竟正经八百的诗意太难了。”

于是,有人靠每日金句“抚慰”脆弱神经,有人靠豆瓣日历“看”电影,还有人靠作家名言“读书”,文创日历把一部分人的知识焦虑和茫然无措,轻巧地转化成了一种可以摆在办公桌上的“小确幸”。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法国人帕斯卡的这句话,似乎格外适用于这个步履匆忙的时代。无论身处怎样的时空,无论你的日历老气还是花哨,别忘了,日历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提醒我们如何珍惜和敬畏时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