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快速回顾送礼史,古人实在太难了

北京皮肤病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

为了送礼,人类是想尽了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将辛苦打到的猎物。

当做“礼物”献祭给神灵,肚子都吃不饱,还要从牙缝里挤出食物来祭祀。

中国送礼的习俗传统由来已久

在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史上之最”?

别着急,看礼记为你一一盘点

No.1最省事

古人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人埋怨古礼的复杂,但在送礼这件事上,“礼”却帮了他们大忙。因为在“礼”的约束下,对什么人送什么礼,全部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根本不需要过脑子!

举个栗子,拜见尊长的时候,带的礼物就有严格的规定:“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野鸡),庶人执鹜,工商执鸡。”可谓是“懒人宝典”,拿着清单上市场买就完事了。

周礼还规定,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带一只大雁作为礼物。因为,大雁是一种失去伴侣就只能孤独终老的动物,饱含了对新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祝愿。

No.2最省钱

今有承包鱼塘,古有奉雪表进。

文人骚客之间,除了互送书画、诗词,还流行把自然美景“送”人。

根据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宋人曾将五台山上的白雪送给官家。大笔一挥,既有诗情,又有面子。(官家:喵喵喵???这山这雪都是我的好吗!)

No.3最励志

时间来到6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宝书”是礼品中当仁不让的C位。《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毛泽东选集》是长辈领导的心头爱,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汗巾和印有标语的袖标则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如果说“红宝书”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食粮,白面则是正儿八经能填饱肚子的东西。白面做成的馒头,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的美味。

走亲访友就更有意思了,吃不饱的年代不像今天一样能够买到六个X桃。从而形成了一个习俗:客人拿着一篮子馒头来做客,主人家只拿出篮中一半的馒头,再把自己家做的馒头放进去填满空缺,这样才算完成了一次“礼物交换”。

No.4最实用

物资匮乏的70年代,实用性越高的物品更受送礼者的青睐。

当时条件艰苦,结婚的时候能凑齐四大件(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都算是财富的象征。手头拮据的客人们随礼一般都是洗脸盆、床单、枕巾等生活用品。

于是国民床单就出现了,当然它的名字并不叫国民床单,却因为精致的图案、不差的质量而被很多念旧的人保存至今,成为了一条“你家我家大家都有”的床单。

还有国民洗脸盆、国民搪瓷杯……

每一个老物件,都能引发全民“我家也有”的疯转,足以证明在当时,这些礼物有多么的流行。

No.5最好吃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东西——

将糕点随意地用麻纸一包,贴一张印着福字的红纸就是能拿出手的礼物了。虽然包装简陋,但在食物大过天的年代,“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毕竟包装纸,它不能吃呀。

当时,最流行的是“四盒礼”:二斤糖块、二斤槽子糕、两瓶“北大荒”、两瓶水果罐头。

槽子糕,也称鸡蛋糕,(北大荒白酒)

对于80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橱窗里的奶油蛋糕,货架上的大白兔奶糖,和只有考得好才有的喝的麦乳精了。

大人们呢,拎一瓶罐头、一斤白糖,一包茶叶,就显得很有档次。

No.6最哭笑不得

你能想象,小小的一本挂历竟然还是“风气问题”的始作俑者吗?

家家户户都有挂历,这本身并不稀奇。但是挂历制作者们在挂历上花费了太多的心思:有的画面精美,有的题上了小诗,有的能散发出香味。赠送挂历竟成了拉关系、“走后门”的手段!

为了抑制这股不正之风,北京政府专门作出指示:“凡是为了赠送国内单位和个人的月历、年历、挂历,一律不准印刷。”

(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No.7最时髦

年牛津年度词汇是“有毒”(toxic),其实在90年代,“有毒”已经出尽了风头。

挂历女郎们的前卫一般人学习不来,但是时尚的潮流还是要紧跟的。80末90初的小年轻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蘑菇头,牛仔夹克,喇叭裤,在当时可以说是时髦的让人上头。

为数不多的联谊活动,五光十色的热闹迪厅,迷幻的霓虹灯下,给略有好感的ta送一件越花越好的衬衫或者一副越大越好的蛤蟆镜,又能为下次约会找出不少的借口。

在物质条件不太丰富的年代,还要想方设法去送礼。让人不禁感叹,真的太“南”了。

科技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借助技术改变生活。就像改变送礼方式,AI选礼功能,人工智能推荐好礼。

自助礼单功能,省去纠结烦恼,还有礼物计划功能。提前标注重要节日,送礼从此不再慌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