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详解广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 http://m.39.net/pf/a_4340655.html

年中考阅读复习专题: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详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型近三年来没有多大变大,就考这几个知识点。现在我们来分析北部湾近三年的中考阅读题,分析其考点、分析其答题方法。

第一个知识点:情节梳理。

(年北部湾)《时光书衣》

22.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A----精制书衣----B-----爱满书衣----C----怀念书衣

(年北部湾)《山一样的屋顶》

22.文意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制止修屋---A---执拗修屋---B----回忆盖屋---C

22.A.帮父建屋B.帮助修屋C.感悟修屋

(年北部湾)《笨拙的土豆》

22.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3分)   

偶得画册---A---爱吃土豆---B----听闻故事---C

22.A.回忆名画B.探究土豆C.想种土豆

(1)分析行文思路的方法有:

①抓住时间标志。

②抓住地点转移。

③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一结局或起因一经过结果)。

④抓住描写的不同对象或内容。

⑤抓住描写角度的变化。

⑥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

(2)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既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穿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有些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紫藤萝”便是文章的线索。

③有些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这类文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⑤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这些矛盾就是文章的线索。

⑥寻找感情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感情为线索。

注意:填写的内容要与所给情节的句式相似、字数相近。

第二个知识点:句子赏析。

(年北部湾)

23.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3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给“我”包的书衣的喜爱珍惜之情。

(年北部湾)

2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2分)

2.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父亲的极度担心的心理。

(年北部湾)

24.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4.(3分)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土豆的外形特征(1分),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土豆粗糙、笨拙的外表,扎实、质朴的可贵品质(1分),表达了对土豆的喜爱之情(1分)。

当题干未给出赏析角度时,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赏析。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①先判断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赏析。

②若没有运用修辞,则看句中有无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则从词语的角度赏析。

(2)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①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用。

②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

③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3)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象征、反衬、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通感、白描、对比、联想、想象等。

(4)从结构作用角度赏析。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总结上文、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等。

(5)看是否蕴含哲理。

如果句子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发读者思考的角度赏析。(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6)看是否属于特殊句式。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句式整齐,层层深入,增强语势。

(7)看是否有表现力强的动词。

(1)从句子的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从句子的描写角度: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或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表达了对……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第3个知识点:段落作用

(年北部湾)25.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25.不能删去。作者意在通过着名作家孙犁包书的习惯和对书衣的珍惜之情,来说明包书衣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的产物,它包涵着那一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从侧面表现了“我”对书衣的怀有深厚情感对母亲怀有感念之情的原因,所以不能删去。

(年北部湾)25.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3分)

25.不能去掉。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这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作用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

(1)从表达方式入手:

①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描写,可使人、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③抒情,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2)从段落位置入手:

(1)语段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2)语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内容,引出了下文……内容。

(3)语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的思想感情(赞赏和追求/喜爱/钦慕)。

第4个知识点:标题含义、赏析、作用

(年北部湾)26.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26.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

(年北部湾)25.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25.(4分)表层含义:土豆是笨拙的,它外表粗糙,颜色土黄,没有蔬果的艳丽与诱人(1分);但它的内心却是扎实的,默默生长,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便成为人们“唯一的救命粮”(1分)。(意近即可)

深层含义:外表笨拙的土豆具有内心扎实、质朴的精神品质,让我们不由联想到那些像土豆般笨拙生活的耕种者们(1分)。他们的生活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不过度追求纤细生活,懂得索取与付出的意义,他们脚踏实地地耕种着、生活着,值得人们尊敬与赞美(1分)。(意近即可)

第一种:标题含义:

(1)表层含义:根据字面意义分析表层含义,或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①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②分析标题的双关义。③分析标题的象征义。④分析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所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标题赏析:

(1)从修辞角度赏析,比喻、拟人生动形象,设问、反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象征寓意深刻,双关巧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从语言风格赏析,可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幽默、辛辣、自然、简明、深沉等词语来表达。

(4)从标题在文中的作用方面赏析: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揭示文章中心;6表明写作对象。

第三种:标题的作用:

(1)从修辞手法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反问、双关)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2)从标题作用看:表明写作对象;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作用+表达效果。

第5个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

(年北部湾)23.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2分)

(1)我从“----------”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2)我从“-----------”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23.(1)(1分)“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或“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或“仅有的一大盘土豆。”

(2)(1分)“(她)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或“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

(1)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是要概括人物的整体形象还是性格特征。(注意:整体形象包含了性格特征)

(2)回归原文,借助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借助人物自身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注意结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职业等因素。

(4)通过烘托人物形象的环境描写来分析。自然环境一般烘托人物的内心,社会环境一般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及结局等。

(5)通过文章中的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分析。

①人物+是+……(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身份/职业/的人)

②概括人物性格+情节内容分析。

例题:《相遇》1.老刘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老刘是一位虽已退休但依旧心系工作,勇敢、正义、机智的老警察。

第6个知识点:谈观点、看法、启示

(年北部湾)26.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4分)

26.示例:有了书衣的保护,我的生命将会更加健康和久远,我将更好地为主人提供服务;今生相遇,是一种缘分,珍惜了我,便是珍惜了你自己;有书相伴的日子,有书衣在,书香便在,温馨便。

第一种:谈观点看法

(1)读懂原文大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及思想情感,总结文章主题。

(2)以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作为依托,联系生活实际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赞同哪种做法,同意哪种观点,切忌模棱两可。

(3)为自己的观点找寻支撑力,如事理、道理、生活实例、所赞同的做法的优点,对立做法的缺点等。

(4)总结答案,做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先表明态度,再阐述理由。

第二种:谈启示感悟

(1)仔细审题。如钦州24题“联系全文并结合社会现实谈谈她的行为给你的一点启发”就要针对文章人物的行为、形象、品质等来阐述,同时注意题干中“一点”的要求。

(2)善于提炼。如钦州22题“谈谈你从雨中的凌霄花中领悟到哪些‘精神味道’”,要注意阅读全文,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来领会其“精神”,并能将其够准确提炼出来。

(3)所谈启示、感悟要符合文章主题和情感,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要积极乐观。

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对自己的看法提供支持+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三者顺序可根据题目问法而进行调整)

附现代文阅读题原文: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嵴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嵴,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着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07,有删改)

(年广西北部湾)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年第2期,有删改)

(年北部湾四市同城)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