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科普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先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极重要的节气,在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后来苗族的历法则把冬至当作新年。直到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中原地带从周代起官民都会有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饥饿死亡。汉武帝时太初改历,实行夏历,将岁末推后至12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相分开。《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所以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这天进行,其做法类似于今天人们送日历、挂历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称为“亚岁”,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夏至放假三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放假一天,似乎假期与节气相关,这或许是人们乐于念及节气的一个重要原因。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散失的热量比吸收的热量多,故冬至后太阳虽然北移,地面温度却仍在降低。“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每九天为一个“九“。过了冬至进入”头九“,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根据专家的考证,中国至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华北版本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冬至吃饺子还有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