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挂历 >> 挂历前景 >> 中国的年历

中国的年历

距离年就剩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了。为了迎接新一年的生活,买一本新的年历,似乎是一种跨年必不可少的神秘仪式。这也让年历这种物件,从清末一直火到了现在。从老上海的月份牌到新中国的毛主席像,发展为八九十代挂在墙上的“花花公子”,再到如今摆在书桌上的精神角落,年历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中国年历的百年变化。

民国时期:老上海月份牌

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洋行林立,香车宝马满地。民国时期的外滩说到老上海风情,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民国海报里那些仪态万方的旗袍美人。像是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偶像来了》(后更名为“我们来了”)就曾经模仿老上海风格拍过一组复古照片:右图为林青霞仿照老上海海报拍摄的旗袍照片这些照片最后按照老上海月份牌的样式,加上日期,制成了一组年历进行慈善义卖:左:娜扎、杨钰莹;中:林青霞;右:朱茵、蔡少芬、张含韵月份牌诞生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清末年间,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十里洋场,各大洋商们为了招徕顾客,参考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用中英对照的月历配上商品宣传画,在新年前以买赠的方式送给顾客,这就是月份牌。早期的月份牌,常以上图中这种中国传统题材、仕女图、山水图为主题。然而随着城市的开放,让上海从景观、服装、生活习惯到审美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较传统的侍女图像,换上旗袍、高跟鞋的上海时髦女性才是当时最亮眼的城市风景。老上海穿旗袍的潮流女性于是,月份牌的主题内容也与时俱进,成了海派时尚的大型秀场,画面大都以穿着时尚的旗袍美女为主。很多当时最火的演员,像是胡蝶、陈云裳等人,都曾登上月份牌,为产品代言。“购物一元,获赠香艳广告一张,多购多赠。”用这样买赠的方式,月份牌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上海滩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老上海的标志,甚至列入了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份牌”不仅记录了近代上海的社会风情,也一度风靡全国各地。仅天津一地,每年印刷的年画、月份牌达一亿份。北上广等地的小资阶层,也以互赠月份牌为时尚。甚至于,东北人嫁女儿要拿月份牌作嫁妆压箱底,压得越多越时髦。北京“鬼市”上,有人售卖压箱底的月份牌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月份牌曾经风靡一时。然而到了40年代末,“月份牌”的广告功能被街头广告牌和广播宣传所取代,而作为一种日历,又被有12张图样的挂历所取代。月份牌由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老上海的月份牌跟那个年代的海报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古设计风格,经常被人效仿复刻,甚至做成了动图:中国移动仿照月份牌制作的动图海报设计月份牌画在年后基本消失,但它的绘画形式却保留了下来,并且随着新中国的到来,那些老的月份牌画家又投入了新一轮挂历画的创作中。

天坛祈年历

挂历上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挂历也开始发展起来。建国初期,人民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大都把挂历当成一种对外宣传品,文字以英文为主,对外赠送,对内很少发行。挂历普及以后,更多人民公社、劳动模范等内容便出现在挂历上,特别接地气。当然,这些画作的背后,就有不少画过老上海月份牌的画家,但因为主题的变化,绘画风格也逐渐转变了。当然,那个时代各家各户最少不了的,就是一副印着毛主席像的挂历。年印有毛泽东头像的日历,每一页上面都印有一句毛泽东诗词,封面题字为“毛主席万寿无疆”年的毛泽东头像日历,中间一行字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到了70年代,很多样板戏里的经典镜头、英雄模范事迹、丰收场景等内容,都成了挂历常见的主题内容,这些挂历上的宣传图像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人质朴的日常生活景象和单纯的精神生活。很快,改革开放带来了挂历的黄金年代,挂历上的内容从劳动人民生活,又回归了艳丽美女为主的时髦风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