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乡抗倭史,游金乡古卫城温州古道

金乡以生产标牌、徽章、台挂历等闻名全国,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三面临海,西北靠山的小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代曾是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抗击倭寇的重镇。

据记载,从——年,在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使原来从未有过海患的中国开始进入经受陆、海患并存的时代。而没有建卫之前的金乡,因为地处浙闽边界沿海,自然也深受其害。

金乡卫的建立金乡卫城是我国明代军事卫城的典型。金乡卫城规模宏大,在抗倭斗争中起到过重大作用。

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奉旨筑城置卫,管辖海岸线长达多公里,是浙南沿海的军事重镇,城围十里,护城河环绕全城,呈八卦乾坤布局;狮屿、球山雄踞、城墙巍峻,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几度在此扎营练兵,抗击倭寇。金乡人民在抗倭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征。

金乡卫城有两大特点:一是军卫化;二是按刘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城筑成以后,防御能力大大提高,有效保护这一带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金乡卫城墙南北长步,东西宽步,周长9里30步,计丈。城墙以条石砌建内夯黄土和砾石。墙高1.9丈,趾厚2丈,堞口,窝铺43座,城墙用不规则石块砌筑,设城门4座,水门4座,水门沟通护城河,濠深3丈,阔6尺。因历史变故,今仅存北城门望京门遗址、西城门来爽门遗址、南水门、西水门及建于西水门之上的魁星阁。

西门城

修复后的西门瓮城,又再次伫立在了金乡人民的眼前,似在诉说百年前的金乡往事。

抗倭史诗

一块碑文、一座城墙、一种特殊的方言……走进这个曾经的军事重镇,透过那些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故事,人们依然能窥见当年抗倭将士的智慧、勇猛。

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张侯麒(正三品)是位治军有素,治政清明的名将,留有年在卫城南郊出土的“大明张公之墓”青石碑1块。战功卓著的名将陈寅,袭父职任中所百户,立奇功晋升为“金盘把总”、左营游击将军。明万历四十七年(年)为山海关总兵,熹宗天启初年(年),殉职于帅营。

戚继光纪念馆

在金乡筑城置卫后,戚继光两度挥军来金,在嘉靖四十一年,戚家军从温州港驾帆南航,经金乡卫城扎营,沿卫城西郊古道梅岭,过蒲壮所城入闽,一举摧毁横屿倭寇老巢。

戚家军入城时,“戚”字军旗迎风飘扬,随军将士个个精神饱满,军号嘹亮。卫城军民夹道欢迎,争相慰问军士。在这之前,人们早就听说戚家军号令如山、秋毫无犯,因此格外爱戴这支军队。

纪念馆内景

年,由金乡镇戚氏后裔发起,在金乡狮山南麓建设了“戚继光纪念馆“。

肚脐饼是后备

在戚继光抗倭期间,为了犒劳军师,金乡人民提前想好主意,家家户户把面粉揉匀,加红糖做成圆饼,中间开个小洞,炊熟后穿成一串串的空心饼。此等轻巧方便的干粮,最适合戚家军带着入闽歼敌。这种饼圆鼓鼓的,中间带个小孔,神似人的肚脐,故被称为“肚脐饼”。

戚家军取旱道,神速地经蒲门入闽,携着“肚脐饼”提前赶到了连江,将刚刚登陆的逃敌尽数歼灭。“肚脐饼”立下战功,戚继光的威风更盛,金乡当地人们便把“肚脐饼”叫作“光饼”。“光饼”的故事也作为人们缅怀戚继光的见证,在金乡流传了几百年。

洗马桥

除了光饼流传百年之外,还有一座桥屹立至今,它就是洗马桥。

洗马桥位于金乡南门外,它因抗倭将士沙场征战归来洗马于河畔而得名。

清代生员徐焕之的《平桥洗马》诗云:“汗马功成百战收,平倭遗事说金舟。桥头一派苍凉水,犹为英雄咽暮秋。”

自明代以来,金乡每年在清明节期间,都要组织人员到南门外洗马桥畔义冢举行祭拜仪式,以悼念为保卫金乡卫城而牺牲的将士。

这座大明卫城,直至今日依旧守护着中华古韵与家国情怀。

编辑

编辑:金乡文旅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金乡,明代海防东南第一卫城》

如有侵权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