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年代到21世纪,我们过的春节和看的

来源

胖编怪聊(ID:pangbian)

原标题

那些年,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

今天是除夕夜,各位的年夜饭都准备好了吗?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一个回顾、总结与展望的日子,趁着这样的一个心情与思绪,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忆或者了解一下,过去的人都是怎样过春节的。

这也是挺好的年夜饭话题哦!(别谈什么找对象相亲的事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咱们五十年来的春节记忆,那就是:穷并快乐着。

六七十年代:

“革命味儿”,“集体年”

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那时的生活,虽然物质不丰富,但过年还是一个足以让人享受的节日。

年庙会的花灯

那时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们则为过年有鸡鸭鱼肉和水果糖吃而兴奋。他们有一个标志:“劳动最美”。

菜场设立“一分货”专柜,大家到社里购买年货

新年节目表演:交际舞

这个时代的流行趋势,购买年画:主席像

新年新衣服,小姑娘穿上乐开花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八十年代:一切都是开放的味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毫无例外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

首先,年取消了凭票采购,家家户户自己都能随时选购想吃的菜,终于不再单调,可以吃一回丰盛的年夜饭了。

要说八十年代过春节有什么最大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同样在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在央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的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

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

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过年看春晚,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春节标配”,生产了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腕”。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

曾经是七十年代热门“年礼”,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了80年代问津者日少。相反,年礼的文化气息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

美女挂历

80年代还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九十年代:走向全面的娱乐化

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为九十年代的春节揭开了序幕。

90年代的春节,多了一个延续至今的重要主题——外出打工,回家过年。

那个时候,外出打工归家的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迎接新年。

皮夹克也是九十年代最流行的服饰之一。

在农村,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在那个交通并不便利的时代,人们丝毫没有因为路途的艰辛而扫了兴。

生活富裕了,杀年猪已经不再是童谣里的唱词。

九十年代,大江南北新鲜的菜都能摆上桌了,真正有了年味。

各种炮仗在过年也不可或缺

小时候这些东西给你,能玩好久,现在给你一大坨礼花,你看都不想看一眼

男孩们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制式装备,从AK到Uzi,应有尽有。

21世纪:跟手机手机春节

踏入21世纪,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外面馆子吃年夜饭,不必亲自动手,也蛮热闹的。

春晚这个“重头戏”的地位逐步下降,过年贺岁片慢慢开始盛行起来,颇受大家欢迎。其中,冯小刚导演的贺岁作品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些年观众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年后手机逐渐流行起来,短信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