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偶然间发现墙上的挂历越看越眼熟,回想之下,越发肯定,”这本书我家也有!”
原来,当年国家为了收集散落民间的传统书籍,把重要的文献印在挂历上,以便起到宣传作用,《永乐大典》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孙洪林正在县文化馆学习,说出这话时,在场所有人都没当回事,“别闹,这可是国宝,皇家的东西,你怎么可能有!”
但在孙洪林再次坚定的神情中,在场的人们意识到了这不是玩笑,可能是真的!
经过一番初步了解,文化馆请求了北京图书馆的专家来鉴定,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大典”散落天下,保不齐因缘际会,是真的呢?万一呢!
而事情往往也是这么巧合,果然,不虚此行!经过鉴定,孙洪林家的这本书,确是《永乐大典》真本无疑,这就是《永乐大典》的“门”字类两卷(卷、卷)。
不过专家看到这本书时,也真是着实捏了一把汗!珍贵“大典”,险些损坏消失!
原来,这本书一直存放在孙洪林的姑奶奶家里。老太太不认字,一本书对于不认识字的人来说也并没有多重要。所以本着“废物利用”的“优良传统‘’,老太太把书的边缘裁剪下来夹鞋样用。
但万幸,凡是有文字的纸老太太都没有破坏,也就是书的主体部分并没有损坏,只是把边缘剪掉了,不影响阅读。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老太太也不认识字,只裁边缘留着字是做什么用呢?
这又得感谢“优良传统”了!
老太太虽然不认识字,但可能祖上是读书人或者官宦世家很重视读书,对书有特别的感情吧!
老太太因祖上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凡是带有文字的纸都不能破坏,对文字虽然不懂但有一份敬畏之心,这才让这本书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不知是“大典”冥冥中自有其回归的神奇命运,还是因何?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这么说出来可能没有感觉,但细想之心,真是直呼一声“很险!很险!”一本书对于一个不认识字的农民来说,幸免于此,真是莫大荣幸!
后来孙家在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捐献给了国家,这本书也在此后得到了专业修复人员的复原。
《永乐大典》,原有1万多册,在目前已知的线索下,全世界也只找到多册,总数不及原书的4%,这部传奇百科全书,希望未来能有一天,终能齐全!
也许那时,我们就能解开众多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