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挂号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作者:小舟来源:《品读》年第1期开学第一天,儿子兴冲冲回家,说发了新课本,老师要求包上书皮。我说这个很容易,爸爸小时候可是包书皮的高手。我没有吹牛,对包书皮这件事,不敢说数一数二,起码轻车熟路,小有心得。小时候每逢发新书的日子,对我来说,都像节日一般隆重。新书拿回家,兴奋地展示给父母看,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那时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本,因为里面的课文有故事。《颗粒归公》《八角楼上》《乌鸦喝水》《小英雄雨来》《小马过河》……每一篇课文,当天都会细细地读上一遍,然后,第二天再读,第三天再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问大人,要么查字典,那种对于知识的饥渴,现在的孩子们也许很难理解。待老师讲到这些课文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背出来了。那时从没有刻意去背诵过课文,但每一篇课文,我都能够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我认为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对一个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孩子来说,课本是我了解世界重要的方式之一。读这些课文的时候,父亲已经帮我准备好包书皮的材料。那时家里穷,很难找到一张可以包书皮的纸,大多时候,父亲用的是化肥袋的内袋。化肥内袋很厚,深褐色,接近牛皮纸。父亲将化肥内袋整平,剪齐,待晚饭后,与我一起给新书包书皮。包书皮之前,我得把手洗净,擦干,然后才能动手。父亲对我的课本和那个简陋的书皮,表现得无比虔诚。现在回想起来,让父亲无比虔诚的,其实不是课本和书皮,而是知识,以及他的儿子能够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包书皮的时候,父亲会在化肥内袋纸四个角的位置折一下,再折回来,这样当书皮包好之后,那里就会出现两个三角形的“布袋”,非常漂亮。然后,我会在书皮上认真地写下“语文”或者“数学”,再后来,又有了“自然”。课本有了书皮,就像人穿了新衣服,马上不一样了。我的课本拿到学校,惹眼并且惊艳,很让同学们羡慕。因为他们的课本是平面的,我的课本因为两个“布袋”,则有了立体的感觉。化肥内袋厚实耐磨,加之我对课本非常爱惜,往往一个学期过去,课本仍崭新如初。然而它的缺点也突出,就是有一股无论无何都去除不净的化肥味——假如包书皮的是尿素的内袋,我的课本就是尿素味;假如用了碳酸氢氨的内袋,我的课本就是碳酸氢氨味。除了有味,化肥内袋因多少沾染一点化肥的缘故,还会返潮,阴雨天尤为明显,甚至能感觉到表面黏乎乎的。于是我便有了一个神奇的本领:能根据书皮的黏潮度判断是否会下雨——我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极高。那时同学们的书皮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用旧报纸,有的用旧杂志,有的用旧年画,也有用旧挂历的,却极少。旧挂历是包书皮最好的纸,不仅硬实、耐磨,并且好看。有手巧的同学会让挂历上最漂亮的部分占据书皮中央,或风景或人物,或宣传画或山水画,简直与课本浑然天成。那之后的很多天,同学间相互欣赏各种各样的书皮,也是我们的快乐之一。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张可以包书皮的旧挂历,可是这个愿望直到我读初三那年才得以实现。不过已读初三的我并没有用它来包书皮,而是把它的背面当成素描纸来画素描。挂历纸太光滑并且颜色暗淡,其实并不适合用来画素描。可是没有办法,那时我的父母还没有能力为他们喜欢画画的儿子买一张素描纸。那天我翻出很多旧报纸和旧杂志,让儿子挑一张。儿子说,干什么?我说包书皮啊。儿子说哪有自己用纸包书皮的?我说不都是这样吗?儿子说文具店里有卖书皮的,很便宜,5块钱一大沓。我说就算有卖的,咱也可以不用。自己包的书皮多好,既有个性,又能锻炼动手能力。儿子说,可是老师说,只能用文具店里卖的那种塑料书皮。也许儿子只是不想自己动手,因为他一直不喜欢做手工;也许老师真的这样要求,因为现在的学校喜欢统一,特别是小学。不过既然儿子不喜欢自己包的书皮,那就去买吧。去文具店,果然见到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皮。书皮是软塑料的,共3种尺寸:32开,16开,大16开;透明,没有任何图案。我能想象出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课本拿出来,除了塑料书皮的颜色不同,剩下的全都一样;再配上一样的校服,的确整齐统一。我对儿子说,我童年时的那种纸书皮,也许应该去申遗了,否则它们很快就会被彻底遗忘。儿子说,被淘汰的东西,就应该被遗忘。或许儿子说得有些道理。其实我并不怀念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我只是希望,有些东西,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标题:《童年的书皮》编辑:杨西海柳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