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剪纸,南有凿花。踏虎凿花因起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踏虎村、用刻刀在蜡板上以彩纸凿出不同图案而得名,被称为“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年,“踏虎凿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如今,踏虎凿花不仅被广泛用于挂历、商品包装、壁挂装饰等,还成了备受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复杂年2月9日,记者走进踏虎凿花传承人杨小军位于长沙的家中时,他正忙着创作客户定制的“一品清廉”蓝花瓷瓶。“根据客户要求,昨天完成草图后,与客户再次协商,然后手工调整,最终定稿,今天开始凿。”杨小军一边用刻刀在蜡板上凿刻,一边说道。纸屑纷飞间,瓶口已见雏形。一幅踏虎凿花作品要经历画稿、固定样稿、凿刻、装裱四个流程。早先的画稿阶段,“凿花郎”(踏虎凿花手艺人)要根据客户的意愿,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画出来;现在只需电脑制图,后期再手工调整。早先固定稿样时要将宣纸与设计稿放在一处,用铁针穿眼,再用铁锤将每一个纸钉打紧,现在则简单多了,直接用订书针装订即可。最重要的步骤当数凿刻了,这是踏虎凿花整个工序的灵魂。凿刻的顺序一般是由里向外、由上到下,从右到左、从繁到简,刻法分为阳刻、阴刻、阴阳混合、阴阳分刻等。凿刻时,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刻错一刀,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凿刻完成之后,再经过精心装裱,一幅作品才算完成。杨小军说,学习踏虎凿花最好有美术功底,然后再学习拿刀、磨刀、钉纸等流程。“刻”最为关键,握刀要领要牢记,反复练习,才能使刻出来的线条方、圆、曲、直、细,变化从容自如。杨小军18岁开始学习“踏虎凿花”技艺,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传承人邓兴隆。近30年的凿刻生涯,让他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自己制作凿刀和蜡板,作品线条流畅,构图饱满。年至今,杨小军的20多幅作品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发展之困曾经,踏虎凿花被当成湘西妇女们绣花的底稿,不仅应用于服饰装饰,还广泛出现在苗族地区的各种祭祀和婚丧仪式之中。据《泸溪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踏虎乡的剪纸在苗族服饰以及喜庆婚嫁、祛灾避邪等场所随处可见,可谓盛极一时。”著名作家沈从文也曾在《旅行家》杂志撰文:“当年踏虎花样流行时,三厅(即凤凰、吉首、花垣)城中的针线铺,还得从货郎手中批买踏虎花样,连同发售,增进了她们的美好情感,自然比年画和窗花意义重要得多。”然而,如今越来越少人愿意凿花了。杨小军说:“完成一幅定制凿花作品至少耗时半个月,市场价格却只有五六百元,成本太高、收入太低的现状让大部分‘凿花郎’望而却步。目前,专职从事踏虎凿花的也就二三十人,踏虎村仅有一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并且以教学为主。”即便是踏虎凿花的传承人,杨小军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全职做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而且凿花作品的市场一般在乡村,难以养家糊口。”杨小军无奈地说。另外,过去在踏虎村三角坪,踏虎凿花手艺“父传子、子传孙,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踏虎凿花的传承发展。加大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任其流逝”杨小军介绍,近年来,泸溪县加大了对踏虎凿花工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年,泸溪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建设保护中心和踏虎凿花传习所,新增了十多名踏虎凿花传承人。该县还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对全县11个乡镇确实了“民保工程”工作人员,组建业务骨干和县级非遗保护专家队伍,在踏虎起源地组织开设学习班,培养传承人。如今,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艺术研究室,经常组织开展踏虎凿花调查研究、学术探讨等活动。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将踏虎凿花引入美术手工课堂。泸溪县第三小学开设了踏虎凿花兴趣班,免费对外开课。泸溪县图书馆内也设有踏虎凿花传习基地,免费教学,甚至送教下乡。另外,泸溪县还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研发踏虎凿花衍生文创产品,如商品外包装、厅堂挂件、摆件、月历等;在4A级旅游景区浦市古镇设立踏虎凿花技艺展示馆,让踏虎凿花技艺进驻浦市集非遗体验、参观为一体的研学游基地。同时,积极推荐传承人参加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各种非遗展,扩大踏虎凿花的影响力。在踏虎村,创办了踏虎凿花工作室的踏虎凿花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永红表示,多年来,踏虎凿花已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有越来越多的女学员加入传承队伍,特别是大女儿黄琴的加入更让黄永红倍感欣慰。“我凿了几十年,既凿出了幸福生活,也凿出了一份对乡愁的眷恋。我会继续凿下去,还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已经收了徒弟的杨小军说:“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踏虎凿花传承下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它更加适应这个时代,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作者:本报记者高慧;编辑:宋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