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我们大武汉我们大武汉
开篇
本期专栏作者
董宏猷
白壁斋,宏猷书房之谓也!
借《大武汉》一角,设书话专栏一,清茶一,书友三五,品茗谈书,岂不乐乎?
开篇之时,东湖樱花正开,
谨捧碧水书香,就教于读者诸君也!
写这篇书话的时候,我正在山中闭关写长篇小说。我的案头只带了一本旧书,是许地山先生的散文集《空山灵雨》。这本书,署名为“落华生”,系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是许地山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也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民国十四年六月初版。我收藏的这本书,是民国二十三年的第四版,收录了许地山先生早期散文四十四篇。《空山灵雨》中的“落华生”是许地山先生的笔名。古时“华”同“花”,所以,有时大家也称先生为落花生。
由于要离家进山长住,选择带一本旧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突然就看到了《空山灵雨》。在山里闭关写作的两年间,空山新雨是生活中的常态。山里安静,远离尘嚣,人便逐渐简单而透明。我曾有诗《在深山》,记录自己的心境:
也许灵魂习惯于深山的简单了
习惯了纯净的山泉,纯净的蓝天
纯净的青山,纯净的鸟鸣
灵魂只关心简单的事情
比如南瓜与豆角的生长
池塘的鱼在深夜里觅食
黑狗为什么会失职
因为我听见黄鼠狼在夜里偷鸡了
也许山里的空灵让我对许地山先生的《空山灵雨》有了共鸣或者亲切的感觉吧,我便将这一片灵雨随身带上了。当然让我更亲切的,是书中的一篇散文《落花生》,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语文课堂上,老师曾经让我朗读课文,因此,这篇文章的质朴、清丽、空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充满哲学和宗教的气息,充满“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正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五四”前后。后来,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落花生》中,许地山多次提到自己的父亲。其父许南英,是清末进士,台湾著名诗人。许家祖上是广东揭阳,在明朝嘉靖年间迁至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败的清政府将台湾割予日本。许多台湾民众不服从,成立了台湾民主国。日军在基隆登陆,台北告急。时任台南团练局统领的许南英与镇守台南的刘永福,率兵支援台北。行至途中,台北失守,台湾巡抚唐景崧退回大陆。许南英极气愤,只好南撤,但是,失去支援的台南最终沦陷,许南英只能内渡至厦门。别离九代人生活的台湾,他深感痛苦,写过一首《如梦令别台湾》:“归去,归去,哭别先人庐墓!”
许南英性格清高耿直,16岁就开始参加童子试,25岁取秀才,31岁中举人。“天生傲骨自嶙峋,不合时宜只合贫。”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同乡邀请,许南英回到漳州任职,但最终失去官职。困顿中,曾一度想遁入空门,落发为僧。为了生计,他南渡印尼,为人写传记,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困于印尼。后因痢疾不治,在棉兰去世,葬在了当地的华人坟场。许地山写《落花生》,何尝不是在纪念自己的父亲: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年8月,许地山赴美留学。在开往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许地山和朋友们办起了板报《海啸》,每三天出一期,编辑共有4个人:许地山、冰心、梁实秋、顾毓L。冰心当时是燕京大学文学院学生,许地山是她的老师。就在邮轮上,许地山喜欢上了学生冰心。于是,在《海啸》上,许地山写过一首诗,《女人,我很爱你》:
女人,我很爱你。/可是我还没有跪在地上求你说/“可怜见的,俯允了我罢。”/你已经看不起我了!/这夭亡的意绪/只得埋在心田的僻处,/我终不敢冒昧地向你求婚。
有一天,冰心请许地山帮忙去找自己的中学同学吴楼梅的弟弟吴卓。吴卓是清华大学学生。许地山没听清楚“吴卓”的名字,竟然错找了清华大学一个叫吴文藻的学生。吴文藻就这样跟冰心认识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文藻和冰心结为了夫妻。许地山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为自己喜欢的学生当了媒人,一时传为笑谈。
许地山也非常大度坦然。他曾幽默地对冰心说:“亏得那时的‘阴错阳差’,否则你们到美国之后,一个在东方的波斯顿威尔斯利,一个在北方的新罕布什州达特默思,相去有七八个小时的火车,也许永远没有机会相识了。”
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后来回忆道,年,跟着妈妈周俟松去看望过冰心。之后,冰心写了一篇《忆许地山先生》:“年,我从威尔斯利大学得到硕士学位后,就回到燕大任教。第二年,地山也从英国回来了,那时燕大已迁到城外的新址,教师们都住在校内,接触的机会很多。年,经熊佛西夫妇的介绍,他和周俟松大姐认识了,年就宣布定婚。在燕大的宣布地点,是在朗润园美国女教授鲍贵思的家里,中文的贺词是我说的,这也算是我对他那次‘阴错阳差’的酬谢吧!”
这样的君子风范,常常令我慨叹而神往。
许燕吉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她的命运多舛,真的让人心痛。年,许地山猝死于香港,这一年许燕吉只有8岁。父亲逝世四个月后,日本人占据了房子,他们一家差点葬身于火海。母亲带着许燕吉兄妹开始了逃亡生涯,最后落脚南京,在许地山旧友徐悲鸿等人资助下,许燕吉在南京明德女中就读。后来,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
许燕吉的第一段婚姻,是她和大学同学吴富融的结合。婚后感情很好。年初,许燕吉被“补”划为右派分子,而且被宣布为“双皮老虎”,新生现行反革命加右派,判刑6年,附加刑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逮捕她时,正值怀孕期间,吴富融就提出了离婚,孩子也夭折了,许地山宝贝的女儿一下跌入了人生的深渊。
年末,许燕吉走出高墙,此时战备紧张,人口疏散,没人敢收留她。许燕吉她唯一求生的出路是嫁人。她投奔17年未见的远在陕西仍独身的哥哥周苓仲,哥哥辗转托人介绍,把她嫁给了一字不识、长她10岁、还有个儿子的农民魏兆庆。许燕吉戏称他“老头子”。
年,许燕吉调回南京。消息传出,村民们议论纷纷,说她一定要与老头子离婚了。可谁也没有想到,许燕吉不忍遗弃当年收容她的老头子,几个月后,她将老头子及其儿子一齐拉扯回南京。当年的老同学、老朋友纷纷上门、来电,劝她就此结束这场变态的婚姻,许燕吉不以为然:“我对婚姻还是严肃的,即使没有爱情,也是一种契约。不能因为我现在的社会地位变了,经济收入提高了,就和平共处不了。再说,这老头子已老,没有劳动力了,我有义务养活他……文化程度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我们的道德观念基本一致。”
年,老头子走后,许燕吉一下子清冷了许多,闲来无事,她在广告纸、挂历的反面、大信封的背后,一笔一画,花了6年时间,写了一部她自称为“麻花人生”的自传。这是一个大时代的私人记忆。在回忆录《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的前言中,许燕吉这样写道:“我生活在动荡的岁月,被时代的浪潮从高山卷入海底:国家干部变成了铁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给了白丁老农,其间的艰辛曲折、酸甜苦辣,称得上传奇故事。”
父女二人,两段“阴差阳错”,却反差巨大,涵盖了历史的巨变与沧桑。此刻,空山灵雨,雾气蒸腾,我的耳畔响起的,是一个少年朗朗的读书声: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7.3于桃源
―
文
董宏猷
图片
来自于网络
设计
王时青
校对
肖瑶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