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城市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载体,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平台。城市建筑景观多样性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繁荣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为影像表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丰富了影像的内涵、结构,增添了影像的灵动和感染力。而影像也以其客观真实、生动便捷的形式观照城市样貌、展示城市变迁、刻画城市灵魂、弘扬市民精神、促进文明交流。强化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需要借助包括影像在内的诸多城市形象展示和文化品牌建构及传播方法,展示城市独特风貌、塑造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品牌,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推动城市文明交融、健康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影像反映城市变迁与城市文化形象
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城市建筑式样、轮廓、规模、格局以及文化设施等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很多历史风貌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格局、品牌等,需要通过直观可视、生动活泼的影像艺术加以反映、刻录。影像通过表征科学和艺术并依托于人工建筑、文化设施及其布局,刻画城市形象,建构文化精髓,反映城市文明变迁轨迹,增强公众对城市的认知理解,改善与城市管理者的沟通、互动,在城市建设、繁荣发展以及国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影像在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建构、城市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一代代摄影家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凸显和刻画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轮廓变化特质、气韵和精神内涵。自从摄影技术引入中国以来,中国摄影爱好者也努力运用这一手段反映社会现实,自然也包括城市图景及生活变化等。在中国人用镜头建构城市影像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如火如荼的城市现代化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杰出的摄影家和出色的摄影成果,衍生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城市影像表现视角及风格类型。比如“博物馆陈列式城市影像”,以徐勇拍摄的《胡同像》为代表;“家庭入驻式城市影像”,以陆元敏拍摄的《上海人—》为代表;“历史寻根式城市影像”,以秦军校的《深圳围·城中村》为代表;“影像志式城市摄影”,以重庆市政府邀约的摄影团队及作品“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为代表;“剧场叙事式城市影像”,以陈锦的摄影集《四川茶铺》为代表;“社会反思式城市影像”,以黄一鸣的摄影集《黑白海南》为代表;还有“记录抢救式的城市影像”,如胡武功、侯登科、邱晓明三位摄影家团队,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旧西安变迁用镜头加以记录,留住新旧更替中的西安样貌,用影像深刻反映人与城、人与人、人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见证西安的人文变化。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摄影代表性人物对当代城市发展变迁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感悟记录和刻画,其塑造的城市影像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城市品牌及文化构建提供平台支撑,促进了城市品牌形象建构和文化精神的传播。作品“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通过对重庆母城历史街区进行影像记录,以及将流落民间的、企业内部的、国外和零散的、碎片化的影像加以整合编撰,形成一部系统完善的城市影像纪实汇编。从人、时代记忆、城市风貌三个维度把近年的时空逻辑和发展的影像切片立体式地串联起来,通俗且高效地将重庆母城主要社会的变迁、人的成长、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兴替、城市文化遗产的再生和传承等发展历程重新呈现。“重庆母城发展三部曲”一经亮相,就成功地将城市本土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推上了国际舞台,促进了重庆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不断提升城市影像表现力和传播力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中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竞争也更加激烈。城市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品牌建设和传播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取向。影像日益成为城市形象展示、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的有力手段。让影像成为撬动城市品牌塑造及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乃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呼唤摄影界适应现代城市创新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影像的表现力和传播力。用影像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面貌,展示当代风采、塑造人文精神,使城市建设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中凸显其文化气质。
第一,立足城市特色,致力打造独特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和建筑风貌以及历史文化,摄影人要站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视角,深入了解、考察、思考,找出适合表现城市面貌特别是性格特征的影像切入点。要从过往偏重记录、反映城市建筑格局、城市样貌、著名景观等外观及其变化,转向更加全面浸入和展示新时代城市变革大潮中的鲜活灵魂、创新人物的思想与行动、重大文化活动、社会思潮以及国际交流等这些城市的本质符号及特色品位。
第二,融合高新技术更加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变化,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品牌。除了运用传统的镜头拍摄照片,还要适应新技术手段的出现更多融入新的影像表现方法,如声像、VR、漫画、墙报、动漫等更加全面、多样化、生动地展示城市形象、变化,塑造城市气质和品牌,展示发展趋势。特别要善于抓住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标志性发展成就(建筑、景观等)、独特经济社会现象,劳动群体、知识分子以及企业家等城市主体精神风貌,重大国际交流事件等加以集中表现,打造标志性城市形象作品,并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加以传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国内外存在感和影响力,进而增强其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通过改善城市影像,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代城市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通常国际交流均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而影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交流约束,促进城市间的国际交流。未来,为适应城市国际交流的需要,摄影界需要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切磋,通过相互举办城市影展、摄影作品竞赛、摄影研讨会以及与媒体合作、发布视频、抖音、微视等多种有效交流方式,增进国际社会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以及精神文化品位的认知,发掘经贸、旅游等合作潜力,带动城市国际化。
第四,通过发展代表性影像产品,促进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影像展示和产品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通过适应文旅产业发展规律,探索和拓展将影像、声像产品等转化为旅游纪念商品,如明信片、图片集、视盘,以及各类带有城市标志性景观的工艺品,如水杯、冰箱贴、台面相框、圆珠笔、笔记本、挂历、钥匙链等。此外还包括加工定制等,丰富城市旅游产品选择,带动就业和增加城市商贸收入。
第五,发挥影像对改善城市规划设计的促进作用。当今中国城市存在百街一色、千城一面的单调枯燥、缺乏特色等问题,极大地局限了城市形象魅力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改进城市布局规划、建筑设计,构筑更多具有时代特质的景观和代表性的建筑,提高城市的颜值、可视度和上镜率,提高城市美誉度,摄影界需要更多担当。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要加强与摄影界的沟通合作,多征求吸纳其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意见。摄影界则应通过立足城市发展特色定位、文化品牌建构要求和未来竞争趋势等,预先提出更美、更好的城市形象建构方案,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