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孙雯
潘天寿抓抓头发说:我画不好哎——60岁杭州书画社有很多大家往事讲给你听
12月17日,关于杭州书画社的“大家往事”发布后,有网友在评论里说:感觉没讲完。
当然没有讲完。
杭州书画社自年上半年开启的“口述历史”计划,吕国璋、袁凤清、吴锡瑶、钱立新、张孝宅、丁茂鲁、寿湘君等杭州书画社的老人,讲述了很多过去的故事,沙孟海、潘天寿诸先生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同样是感觉“没讲完”,80岁的吴先生说,杭州书画社也是他以前常去的地方,“买一些笔墨和书贴”,常来常往,他与上面提到的一些老人,也就是成了朋友。
湖滨路上的杭州书画社
老先生们有事无事都来坐坐
翻开年10月3日的杭州日报,可以看到杭州书画社的开业消息。
年《中国》画册中的西湖之春
杭州书画社成立的初衷,在于团结书画家,为书画家服务,他们可以在这里交流、交易,同时购买日常所需的创作材料。
当时,书画社的楼上,开辟了一个工作室,做了很大的画桌,布置了红木椅子、沙发,定期请书画家来开会、创作、聚会。“就像现在开PARTY一样,他们多少高兴啊。”吕国璋还记得,老先生们有事无事,都到这里来坐坐,或者到店堂里兜兜圈。
这样一来,年轻一代的书画爱好者有眼福了。
当时,学习书画的途径不多,社会上的书画爱好者以及美院的小年轻经常来杭州书画社欣赏名家作品。
“何水法当时还小,他们专门趴在柜台上看,我们挂的都是很好的名家作品。”吕国璋说,当时杭州书画社相当于杭城的一个文化中心,有心的年轻人会到这里和老画家接触,提高自己,甚至带小本子临摹,“那时候用心的人,现在都很有名。”朱关田还被分配到杭州书画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如今,他已是书法大家。
杭州书画社曾与杭州市少年宫联合举办“青少年书法培训班”
裱画工场里卧虎藏龙
除了柜台,杭州书画社的裱画工场也很有看头。一些名家作品,以及被收藏的古画,也会拿到这里装裱。
年,进入杭州书画社裱画工场的张孝宅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现在,他是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美术馆高级文物修复师,年被评为“杭州工匠”。
裱画名家张孝宅
张孝宅和师傅以及同事们经手的书画作品有多牛?不妨从两件文物讲起。
年,装裱师们用蒸汽法抢救了浙江博物馆送来的五代《妙法莲华经》,年又用温水渗透法修复了北宋的《红罗绣花经袱》。
裱画名家钱立新
《红罗绣花经袱》埋在塔基下近千年,已和泥土粘连,并受水渍等自然腐蚀,质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案模糊,且已散片。“旧画修复越慢越好,快不来的,文物不能毛里毛躁的,到现在也是这样。”张孝宅说。
20年后,修复的经袱依旧经纬平直,图案清晰,“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报上的得奖评语指出:张孝宅采用蒸汽渗透法修复的丝织经袱经纬平直,图案清晰,为研究我国古代丝织,染色,图案,刺绣等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上述两件文物,由浙江博物馆收藏已20多年,至今外貌和质地均未发生变化,证明这两项修复工艺技术过硬,为保存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孝宅说,这个三等奖在裱画界算是最高奖了,因为,当时评的一等奖是编钟修复这样的级别。
最热闹的年历交流中心
上世纪60年代初,吕国璋到杭州书画社的时候,西泠印社刚刚恢复活动,社员活动要开会、吃住、举行展览,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怎么办?
“自己养活自己,就要想办法开拓业务。”吕国璋说,换句话说就是要做生意赚钱,“我去了以后第一年由亏转盈。”
很多人仍然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杭州书画社门口购买、交换年历的盛况。
杭州书画社年成立美术编辑组,开始组织生产年历片,并引发了“杭儿风”,许多群众闻讯漏夜排队购买,熙熙攘攘一片。杭州书画社的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极好,而且远销全国,供不应求。
当年的年历片
那时,年历制作可选的题材不多。最开始,杭州书画社有两种年历——大的是上面一张画下面附全年的年历;小的就是一张卡,正面是样板戏人物的照片。
当时上海已经有了这种年历,吕国璋说,杭州书画社觉得不错,先是去进货出售,后来就自己做。当时,市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这个年历,引发了“杭儿风”,后来,其他单位也开始制作类似年历:“在杭州书画社门口,买年历的人多,还有就是像换邮票一样,再后来就是转售,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个门口,变成一个年历的交流中心。”
当年的年历片
杭州书画社老员工吴锡瑶还记得,每年春节这一天,杭州书画社非常热闹,一张张小年画片,一张张撕下来的挂历,挂在橱窗里很好看。
12月20日开始,杭州书画社将在西湖文化广场的西泠印社美术馆举办成立60周年系列展览,包括——
“湖山初心——杭州书画社成立60周年·文献展”
“甲子芳华——杭州书画社成立60周年·书画展”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妨去看看这两场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