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癸卯年将至,年景如何老祖宗留下古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765.html
导语:癸卯年将至,年景如何?老祖宗留下古书可预兆,先看先知道年农历新年马上就要到了,将由壬寅虎年向癸卯兔年转换。癸卯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排在第40个,前一个是壬寅年,后一个是甲辰年。农历的干支纪年60年一周期,比如、年是癸卯年、年是癸卯年、年是癸卯年。年1月1日~1月21日为壬寅年(虎年);1月22日~12月31日为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小),共天。由于该年闰月,所以在农历的1年里有2个立春。故称为双春年。需要注意的是,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命理学中以立春为新年起始的说法,和历法有些差别,别弄混淆了。年按民间的说法是闰二月、黑兔年、双春年,那么年景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下古书是什么说的?一、先来看一《灶马头》中是怎么说的?我们常说的几龙治水,几人几丙,几日得辛,几牛耕地等古代占年景的说法,是出至《灶马头》这本古书中。例如,“几龙治水”,是根据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再比如,“几人几丙”,是当年第一个壬日在正月初几、丙日在正月初几,就是“几人几丙”。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就能很快的知道,年是“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和“几人几丙”了。1、一龙治水年的正月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一的庚辰日,也就是说,是“一龙治水”。在古代民间认为,龙是管雨的神,5龙可以风调雨顺,龙越少雨会越多,龙越多反而降水会少。原因是,龙多了,反而互相依靠对方,在民间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而年,是“一龙治水”,按古书上的说法,一龙管不了5方,可能会出现某一方降水偏多的情况。2、十牛耕田年正月第一个丑日是正月初十的“己丑”日,因此,是“十牛耕田”。牛耕地和龙治水不一样,只有一牛耕地是最好的,会风调雨顺。因为,不旱不涝,土地松软一头牛就够了。出现涝或旱的情况,都需要更多的牛抢耕才能不误农时。而,年是十牛耕田,或旱或涝都有可能出现,结合“一龙治水”来看,涝的几率较大。3、三人七丙年正月第一个壬日是正月初三,第一个丙日是正月初七,因此,是三人七丙。“壬”的谐音和“人”,“丙”的谐音是“饼”,因此,三人分七饼。也就说,三个人分吃七张饼,很明显“饼”是很充足的。说明,收成还不错。二、再来看一下《地母经》中的癸卯年是怎么说的?在过去老皇历中,能够看到“春牛图”和《地母经》,现在台历和挂历或者手机中日历软件中都没有了。所谓的“春牛图”,从表面上看,有点普通,就是一幅画,就是画了一头牛和一个牵牛的“芒神”。并且,在图的两旁能够看到类似于七言诗句一样的文字,就是用这些诗句来预测当年的天气情况和农作收成等。其实,里面又很深奥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比如,这个赶牛的“芒神”,也就是牧童。当看到他穿鞋和裤管束高的时候,表明今年的雨水相比往年偏多一些,提醒人们要提前准备排水防涝。反之,牧童要是双脚穿草鞋,就表示当年的雨水可能偏少,提醒农民要提前做好浇灌防旱准备;在比如,牧童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就表明今年可能会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几个“春牛图”来看看,是不是有很多细节,每年都在变化。《地母经》是以六十甲子的循环为排列,一诗一卜,用作预徵该年农作物生产情况的经书,是专门针对庄稼收成的。《地母经》中对癸卯年的解释是: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从上面的内容来看,癸卯年春夏两季之间雨雹天气比较多,到了秋天降水又降少了。也就是说,春天可能偏冷,但雨水充足,有利于夏收作物获得丰收。受雨雹的影响,加上秋季又干旱少雨,使秋后收获的作物果实受损,出现歉收的情况。三、最后来看一下《枕中记》中的癸卯年是怎么说的?《枕中记》是一本托名孔子所著的预测未来的著作,全书以六十年一甲子为系列逐年进行预测。《枕中记》中对癸卯的解释是: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春夏多雨雹,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人民多疾病,六畜有瘴疫。对于癸卯年的年景,《枕中记》与《地母经》中的内容几乎差不多,也是说春夏雨雹秋后旱,四季风多并且,和“一龙治水”也基本相似。写到最后:现在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和古时候也不一样了,这些古人的方法也不是很准确了。并且,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不是很准了,为什么分享出来呢?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和自然相处的,当真不当真就当权且一听吧!#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