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册永乐大典拍出6400万高价,农民

文/冯玄一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了彰显皇帝权威,造福子孙万代,决定修一部巨著。其实,这个想法并非来自朱棣的原创,他父亲朱元璋就有此想法。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年),朱元璋就打算修纂一部类书,编辑经史百家之言,初定书名为《类要》,但是并未修成。朱棣继位之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决心修成此书。

永乐元年,朱棣任命大学士解缙主持编修。解缙组建了余人的编修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宣告修成,定名《文献大成》。朱棣看了之后,认为这部书还不完备,很多还没有收录,因此不太满意。

永乐三年,朱棣再次下令编辑。这次,他选派太子少师姚广孝作为编修主持人,解缙、郑赐等为监修。这次规模更大,组建了多人的编修团队,一直到永乐五年方才完工。新书修成,朱棣看了非常高兴,并钦定书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共计卷,目录60卷,成书共册。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永乐大典》的编辑方式和此前的类书不同,它开创性的按照词条分类的办法,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词条的记载都抄录下来,有的甚至抄录了全书。因此,全书多达3.7亿字。而这些摘录的文字,都注明选自哪本书、哪篇文章、何人所写。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只抄录了一套,史称永乐正本。到嘉靖朝,为了保存大典,又抄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这两部书都深藏在皇宫里,没有刊印。

据一些野史记载,《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永乐皇帝去世之后被当作随葬品,葬在永陵。但是具体是否真在永陵,现在是否保存完好,尚不得而知。

《永乐大典》的副本经历了战乱、火灾、偷盗等灾祸,已经散失。有一些被国内图书馆收藏,有一些流落海外,还有少量散落到民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在民间征集《永乐大典》,希望能把那些散落民间的藏书收集起来,更好地保存。

年,山东掖县的一个农民孙洪林偶然看到一张挂历,上面印着《永乐大典》的宣传照片,他觉得自己家里的一本书跟挂历上的很像。孙洪林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对这本书毫无所知。因为家里穷,就把这本书剪,来用制作鞋样和剪纸。但是因为祖上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便没有把剪有字的部分。孙洪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掖县文化馆,并请求北京图书馆的专家派人来鉴定。经过专家鉴定,这册书就是《永乐大典》的其中一册。于是,孙洪林将这册《永乐大典》捐赠给国家。

假如这本书保存在现在,可以值多少钱呢?那真是价值连城啊。就在上个月,7月7日晚11时,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公开拍卖了两册《永乐大典》,起拍价为欧元,最终成交价竟高达.8万欧元(含佣金),约合人民币多万元。据悉买家是一位神秘的华人女性。

假如孙家的那册《永乐大典》留存到现在,最少也要值万吧!如果有谁能把册《永乐大典》全部找齐全,那这个价值多少,真是无可估量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