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马岩)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家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它没有醒目的牌匾,只有墙上的几个红字作提示。它出售的是一种现今很少见的商品——挂历。
店内的挂历,马岩摄。
在上世纪80、90年代,挂历是每个中国家庭的必需品,也是中国人走亲访友常送的礼物。如今,手机成为人们随时随地查看日期的工具,挂历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像这样的挂历专卖店已经不多了。
“我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有的都已经90多岁了。他们中有附近的居民,也有从远地方专门赶来的,最远的来自河北涿州。”73岁的挂历店店主金安光说。
店里挂历的价格从5元、10元到50元不等,有生肖、领袖、山水画等类型。金安光介绍:“生肖挂历历来是卖得最好的,领袖挂历受一些怀旧老人的欢迎。还有少数人依旧把挂历当礼品送,因而得备上点高档挂历。”
店内的挂历,马岩摄。
小店的生意很冷清,即便是年底挂历销售的旺季,每天的顾客也就20多人。
年,在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浪潮下,金安光创立了这家挂历店,此后一干就是将近40年。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是挂历生意的“黄金时期”。“那时卖挂历真的非常赚钱,一本挂历卖10元,利润2元,有的大型单位一团购就是上千本挂历。而那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只有四五十元。”
正因为利润丰厚,当时的挂历店遍地开花,仅金安光所在的街道就有四五家同行。然而,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挂历生意逐渐滑坡,挂历店也一家接一家地关张或转行,直到仅剩金安光一人“孤军作战”。由于北京印制挂历的印刷厂少,他的挂历都是向远在广东的厂家订货,再快递过来。
店内的挂历,马岩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曾经非常时髦的挂历类型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在80、90年代,名车挂历卖得非常火,因为那时私家车就是‘致富梦’的代名词,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车,人们对汽车的热情也就没那么高了。”金安光说,“美女挂历也一度非常受欢迎,不光小伙子喜欢,大姑娘也买来效仿模特的穿着打扮。如今年轻人不再买挂历,美女挂历也就失去了销路。”
金安光的小店地处北京市中心附近,要是出租,每月可以获得元甚至元以上的租金,高于卖挂历的收入。他的儿子多次劝他放弃挂历生意,把房子租出去,但遭到了他的拒绝。“我舍不得那帮老年顾客。”金安光说。
谈到未来的打算,金安光表示,只要自己身体还健康,就会继续经营挂历店。他还计划把收藏了几十年的老挂历全部拿出来展览,让人们通过观赏老挂历来回味那些逝去的岁月。